飞一般的快乐
读稿人语戴维
南方少雪,更无从享受冰上运动的天然快乐。而在遥远的北国,漫长的冬季里人们的乐趣都在冰上。在那里,滑冰是最平民化的运动,即使在物质不丰富的上世纪六十年代,只要有冰刀,男女老少都可以在冰场上飞起来。就算没有冰刀,人们也会想办法做一副“土冰刀”。
人类一直想飞,从骑马、骑自行车到飞驰的汽车、飞上天的飞机,但很少有一种飞翔像滑冰那样同时具有速度和美感,既轻盈又富有激情。
冬奥会的开幕,给我们这些不会滑冰的人一个假日里的大乐趣。在我们的城市里,也有了不少室内冰场,周边也能找到冬季滑雪的场所,冰雪运动成了一项不分南北的新兴潮流,这和往日确实是不可同日而语了。
冰上往事
口述傅志文整理林鲁伊
交接时,高老师特别嘱咐:四中有个好传统,每年冬季要浇灌冰场开展滑冰运动,现在快冬天了,你要做好准备
北京冬奥会开幕,可把我“忙”坏了,电视从“你好”到“再见”一整天响着,我准备哪里都不去,就与老伴窝在家里看比赛。速滑、花样滑、越野滑雪、高台跳雪,一个都不能落下。
这一次冬奥,离我老家不远,北京、张家口,我年轻时都去过,但此刻,我是在冰天雪地的新疆伊犁。说起冬奥,那感觉是非同寻常的。
我是天津人,年考入石家庄师范学院体育系,后并入天津师范大学。年毕业前夕,我写了决心书要求到边疆去,10月中旬就到了新疆伊犁哈萨克自治州的伊宁市,在伊宁四中做体育老师。
四中初高中总共15个班,只有两名体育老师。但当时很缺文化课老师,学校就让教体育的高奎老师改教地理,让我一人教全校体育。
年,本文口述者在伊宁四中
交接时,高老师特别嘱咐:四中有个好传统,每年冬季要浇灌冰场开展滑冰运动,现在快冬天了,你要做好准备。
我一听就晕了,我不会滑冰啊。小时候,最多在水坑的冰面上跑几步,打个滑、溜弯儿。考上中等师范学校后,才第一次见到体育老师穿着冰鞋滑冰。
上大学后,学校号召体育系学生学滑冰。但没有人教,系里发了几双冰鞋,让学生到附近的冻水塘自己练习。天不是一般的冷,我抖抖索索地跟同学去练滑冰。
人多鞋少,我等了好久,才等到一双41码。我这42码的脚,只好硬塞进去。
也不知道摔了多少跤,一个小时后,脚挤得疼、更冻得疼。我赶紧脱下鞋子,双手抱住脚,眼泪直掉。
再看其他同学,人家都戴着手套、穿着厚袜子。我傻乎乎的,什么都没准备。从此,我对滑冰敬而远之,再没上过冰场。
冰场大功告成。外面早就围了一圈嗷嗷叫的学生,喊着,跳着,心急的在场外就绑好了冰刀,此时已箭一般滑行在冰面上
伊犁有“塞外江南”的雅号,夏有伊犁河可以游泳,冬有冰雪可以滑玩。到了伊犁,不会滑冰的我终于“露怯”了。
四中是多民族学校,会滑冰的师生大有人在。滑得最好的是于广义和张仁忠两位老师。他俩委婉地说:高老师是成都体院毕业的,不会滑冰还情有可原。可傅老师你在天津上的学,说不过去吧。
本文口述者与原伊宁四中老师合影(左起于广义、傅志文、王守义)
说归说,他们热情地教我滑冰。我进步很快,只是不能和其他老师比。别人动作娴熟、姿态飘逸,我动作僵硬,手脚不协调,还老摔跤。
那是我第一次在新疆过冬,那年冬季来得迟,冻得晚。到12月中旬,我们才开始做冰场。先把大操场分出三分之一,四周堆一圈30厘米高的土埂,拍压结实了以防漏水。
26日,开始放水浇灌冰场。当年没有自来水,引校外水渠浇灌,有一段还是“虎门销烟”的林则徐发配到伊犁后修的。
水发源于天山上的冰川,化冻汇聚后,穿森林、越草原,流过居民区而来。但长途奔来的渠水,漂浮着树枝杂物,得打捞掉,否则影响冰面光滑度,滑冰时容易摔倒。
水灌满整个操场后,把渠水堵住,冻上一天。次日再放水,再接着冻。如此循环往复,冻上三四层冰,才能保证冰面的质量。
忙活了好几天,31日早上9点多,冰场大功告成。外面早就围了一圈嗷嗷叫的学生,喊着,跳着,跑进去。心急的在场外就绑好了冰刀,此时已箭一般滑行在冰面上。
年冬,伊宁市滑冰场训练
一年一度的冰上狂欢开始了。第一天就有学生滑到深夜,家长找人找到学校来。白天课间十分钟,也有学生按捺不住跑出去滑一会儿。要是有调皮的孩子缺课,肯定是在冰场偷玩,找过去准没错。
晚上冰场关闭后,要做保养,派学生扫除冰屑,浇温水,修补小坑和冰缝。放水的渠道长,还要查看土埂是否漏水。
老师是教学生的,“要给学生一碗水,自己得有一桶水”。那段时间,我也发狠地不停上冰练习,进步挺快。
东北冰雪运动水平高,冰刀制作工艺也高。学生带了东北产的冰刀,就是校园“明星”,同学“追捧”,连老师也来借
我们那时候的体育课不是玩耍,是要学运动技能的。像滑冰,先组织技术好的学生,手拉手,一对一,教不会滑的。有些等不及的学生,就自己上冰,拿个高凳子做保护。
冰鞋只有六七双,其它的都是不带鞋的冰刀。
有冰鞋的冰刀是最好的,皮革鞋面,保暖衬垫,鞋底与刀螺丝固定,这个叫“穿冰刀”。次一点的只有冰刀、没有鞋,刀的前、中、后有孔,绳子上下一捆,叫“绑冰刀”。
最不入流的就是“土冰刀”了。在木板底部,把两根烧红的粗铁丝平行“烙”上,一半镶嵌在木板里,一半凸出,再把四根弯曲固定到木板上方并留孔,木板中部两侧也留孔,方便穿绳、固定鞋子。
“土冰刀”手绘示意图
把冰刀结实又舒适地绑在鞋子上,也是一门学问。我还是学生教我的。绑冰刀最好的鞋子,是当地产的硬毡筒,看起来笨重,滑起来稳重,脚在里面暖和又灵活。
冰刀不够用。就一组学生练习滑冰,另一组练足球、篮球。课上到一半,两组交换。
我也允许学生自带冰刀上课。那时最好的冰刀是东北产的,东北冰雪运动水平高,冰刀制作工艺也高。学生带了东北产的冰刀,就是校园“明星”,同学“追捧”,连老师也来借。
这里的冰刀,都是速度滑冰的“跑刀”。还有一种“花样刀”,是奥运会单人滑用的齿状刀,滑起来舒缓优雅,像“冰上芭蕾”。当时“花样刀”滑得好的人,能在空中旋转一周半。
跑刀和花样刀
滑冰前,要把冰鞋底部的螺丝拧紧,还要磨冰刀。另外要准备好牛皮绳,结实、不勒脚。那会儿用的都是麻绳、线绳、布绳,还有家里拿来的晒衣绳。
有的学生自己动手做“土冰刀”,放了学跑到山坡上,趴着冰爬犁、呼啸而下。外地朋友惊掉了下巴:“你们的孩子是飞着长大的啊!”
年夏,有消息说学校要在操场上种蔬菜以解决粮食困难。我心里“咯噔”一下。后来又听说,很多地方已经停了体育课。
还好,到10月份,学校取消了种菜计划。
12月初,热心的于广义老师带着他的班,把冰场周围的土埂子打好了,面积比往年扩大了三分之一。那年天也冷得早,12月26日冰场就冻好了。
我的滑冰技术已经相当娴熟,能在冰上自由滑行,做出漂亮的花样动作,还掌握了实用的教学方法。
不会滑冰的“滑冰教练”,我的这顶帽子终于甩掉了。想想当年在天津的狼狈样,我才真正体会到冰上运动的美。
舒缓,悠扬!在空闲时段,整个冰场就我一人,唯一的响声就是冰刀与冰面发出的“沙沙沙”。一条腿前伸,另一条腿在后,双腿画出正“C”和反“C”的优美弧度,洁白的冰面上画出细细长长的划痕,那就是世界上最漂亮的图案。
什么杂想都没了。
年,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在滑冰
在新疆,因为气候条件,天山以北的冰雪运动开展的更好。接着就属塔城和伊犁。乌鲁木齐是首府,人才集中,有著名的天池冰场,水平也高。
伊犁处于河谷地带,冬天零下十几度。一下雪,四中师生就把操场打扫干净,保障冰雪运动。
有的学生买不起冰刀,自己动手做“土冰刀”。放了学在马路上滑,跑到山坡上,趴着冰爬犁、呼啸而下。福建、广东来的朋友,见此情景,都惊掉了下巴:“你们这里的孩子是滑着、飞着,长大的啊!”
我也摸索出一些诀窍,比如滑冰的腿部力量很重要。我就有意识地开展负重训练,让学生举杠铃、绑沙袋。小孩子可塑性强,方法对头了,效果很明显,以前滑一两圈就没劲了,后来五六圈照样生龙活虎。
我们还找来模型图,自己做了一个磨冰刀架子的磨具。张仁忠老师示范了磨冰刀的技巧,怎么才能磨得锋利。
我们也教学生,一旦在冰上相撞,要注意自我保护,一是冰刀刃朝下,二是腿不能乱蹬。饶是这样,每年还有人被锋利的冰刀划破腿、手臂、脸的,好在不算严重。
选手们都是头一次参加正式比赛,紧张得腿抖、身晃,牙齿打颤,听到枪响竟然全部摔倒,观众席爆发出大笑
新疆漫长的冬季,人们的乐趣都在冰上。周末和节假日,大人小孩、男女老少背着各式各样的冰刀,走向滑冰场,把一天“耗”在那里。
冰场是当时最活跃的社交场所。男人谈工作、女人聊家庭。孩子们不知疲倦地疯狂滑冰。偶尔还有“斗冰”的,输了也就几张好看的香烟盒、几粒水果糖。也有斗陀螺的,看谁的陀螺力道大,撞倒另一个。要是吵架了,打个雪仗、斗个冰,一切不愉快都云消雾散。
有条件的单位都有自己的冰场,四中的冰场最大也最红火。一到周末,好多滑冰爱好者都来过把瘾,俯身甩手、双腿快速交叉、手指点地的冰上潇洒身姿,引来大批围观者。
学校里会滑冰的师生越来越多。我于是提议:不如组织一次全校的滑冰比赛吧!结果,一呼百应。
年元月,伊宁四中首届滑冰比赛开始了。全校像过节一样,观看比赛的师生围了好几圈。
正规的速度滑冰场地是米一圈,我们学校场地小,一周才米。出于安全考虑,比赛两人一组,全程米,每个班可报男女各三人,且必须滑完全程,否则成绩无效。
年,新疆校园里的冰场
比赛很成功!伊犁州体委建议,搞一次全市的中学生滑冰比赛,就在你们四中,比赛方式就按照四中的来。
年元月的一个星期日,伊宁市首届中学生滑冰比赛开幕了。参赛者来自伊宁四中和伊犁二师范,因为全市就这两所学校的滑冰开展得最好,水平也最高。比赛项目设男女米、米,男子米。
这是我经历的第一次冰上运动的正式比赛。作为学校唯一的体育老师,我的责任重大。医疗保障、终点记时、颁奖仪式,这些细节我都考虑到,并一一写在纸上。
但第一个项目男子米,就闹了笑话。
年伊宁滑冰选手
选手们都是头一次参加正式比赛,看到场上那么多观众,紧张得腿抖、身晃,牙齿打颤。听到枪响后,选手们竟然全部摔倒,观众爆发出大笑。
没办法,重新来过。直到第三次枪响,才顺利出发了。
最后,二师范获得女子米、米的第一名,四中获得男子米、米的第一名。颁奖台是雪堆出来的,铺了毡垫防滑。奖状也是纸做的,没有金牌银牌。
但优胜者高兴得不得了。
好多家长也改变了看法:“以前以为孩子们是不学习疯玩,现在我们要支持了!”州体委也表扬四中,“开创了伊犁滑冰比赛的先河”。四中“滑冰很棒”的名声更响了,节假日来学校滑冰的人都要排队,甚至托人“走后门”。
小孩子在河边玩,一个太猛就掉进冰窟窿。幸好啊,冰窟窿不深,小孩子爬上岸,但走着走着,棉裤就冻得硬邦邦
年冬,我们把冰场面积又扩大了一半。
放水浇灌冰场的第三天,下午正在政治学习,突然有学生跑进来:冰场跑水了!之前挖的防空壕被水泡软了,水从底下冲了出来。
我们马上把就近的土墙推倒,张仁忠老师拿来两条麻袋,填满土扔进去,水堵住了。
年,本文口述者在伊宁四中
但操场已经水漫金山,水流到大街上、居民院子里。住户找到学校来讨说法,校长和我不停赔礼道歉,才让对方消了火。
另一个意外与“野冰”有关。
伊宁市边上的伊犁河,是天然大冰场。河中间水深,河谷气温高,冰冻得不牢,所以严禁学生去那里滑“野冰”。
可小孩子多调皮啊,在河边玩冰车、土冰刀、冰爬犁,一个太猛、刹不住,就掉进冰窟窿里。
幸好啊,这些冰窟窿不深,小孩子爬上岸,赶紧回家。但走着走着,棉裤就冻得硬邦邦,膝盖都打不了弯,只能直戳戳地在地上一步一挪。
看到这情形,路人都知道缘故,也知道小家伙回家后,轻则一顿骂,重则一顿打。我要是遇见了,就自告奋勇领小调皮们回家,边走边教育。小家伙也乐得有我这个“滑冰名人”陪伴,回去说不定免了一顿打骂。
还有的小意外就是“趣事”了。
常下雪就要常清扫冰场,雪堆在跑道边,时间长了就有了环绕一周的“雪墙”,还能保护滑冰者的安全。但有的孩子速度太快了,想卖弄一个“立定刹车”,结果一头栽进厚厚的雪墙,就剩两条腿在外面乱晃,瞧那滑稽样!
滑冰久了,也想弄点新花样。我从州体委仓库里找出冰球,让后勤师傅照猫画虎做了10支冰球杆和一对冰球门。但球杆没用几天就坏了。我们就用废弃的扫把头打冰球,一样很快乐!
这几天看冬奥会,看到冰雪场上飞驰的身影,我的兴奋和感动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因为我对冰雪运动有着几十年的深厚感情
年元月初,自治区举办青少年滑冰比赛,伊犁少年队由四中选拔的五名学生组成。这是四中第一次参加自治区滑冰比赛,虽然成绩一般,但土生土长的“儿子娃娃”(新疆方言,好汉、男子汉)走出了伊犁!
年是我在四中的第六个年头,也是我最后一次灌冰场。冬季滑冰比赛已经举办了五届,可惜第二年停课闹革命,浇灌冰场的传统从此中断。否则,我非带出几个冲出新疆的队员不可。
冰场热闹的场景消失了,我空落落的,好像缺少了什么。不过,我仍坚持滑冰,只不过是在伊犁河。
“老师,您也玩‘野冰’了?”偶尔遇见过去的学生,我有点尴尬和苦涩。
调入伊犁师范大学体育系后,我也教大学生滑冰。
年在伊宁四中操场给学生做双杠示范
我的一生从事了几十年体育教学,滑冰从中学教到大学。从前的冬季,滑冰是最普及的。但因为经济条件限制,高山滑雪、技巧滑雪等雪上项目,当时的国家队几乎是空白,更别说民间了。
这几十年,国家发展好了,从亚运会、夏奥会再到冬奥会,我们体育人是幸福的、骄傲的。有了人工降雪和制冰技术后,“北冰南移”成了新趋势,南方人也能参与冰雪运动,想想就让人惊叹。
现在,我居住的伊宁市有五六处冰雪场,踩着滑雪板上山,都是站在自动扶梯上。以前的“土冰刀”也早就无影无踪了。冰场边上还有舒适的休息室,提供咖啡、茶水等饮料。这变化,太大了。
我80多岁了,偶尔激情难耐还想滑几下,得趁老伴和孩子们不注意。冬天最多的是指导小孩子滑冰,这点我还是比较合格的,偶尔也陪他们打雪仗,那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这几天看冬奥会,看到冰雪场上飞驰的身影,我的兴奋和感动是别人无法体会的。因为我对冰雪运动有着几十年的深厚感情。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