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述人:李少英
一个农民,一个生活在渭水南岸的农村妇女,20多次进京,9次受到毛主席、13次受到周总理的亲切接见。她被评为全国劳动模范、全国三八红旗手、全国三八红旗标兵等,还当选了全国人大代表和全国政协委员,一生获得了很多的荣誉和勋章,她就是全国植棉能手、临渭区双王街道办八里店村的张秋香。
解放初期,棉花作为战略物资,受到国家高度重视,国家号召农民大力种棉花。可当时棉花作务技术落后,管理粗放,亩产皮棉只有三、四十斤。这个时候,张秋香从棉花地里走了出来,她动员组织起村上的妇女,成立了全县第一个棉花作务小组。她们解放思想,大胆实践,开创了棉花可以提早播种、移栽补苗的新办法。她不断地实践摸索,总结出一套“用好辩证法,看天看地务棉花的成功经验,保证了棉花带大桃入伏,保伏桃满腰,争秋桃盖顶。短短几年间,棉花产量从三、四十斤,到突破五十公斤,再到公斤,翻了两番,这是科研工作者都做不到的,在农业社初期,务棉经验在全省、全国得到广泛推广,唯张秋香一人。
这里,我要给大家分享一段感人的故事、一张珍贵的照片,。
这张珍贵的照片,是年全国农业社会主义建设先进单位代表会议期间,周总理与张秋香等八位代表的合影。在北京开会期间,八位代表被通知到国务院参加座谈会。座谈会上,总理问秋香:“听说农村的棉花无人采,豆子玉米没人收?秋香如实回答说:壮劳力都去炼钢铁,老婆老汉弱劳力在家搞秋收。座谈会后,总理把秋香拉到了自己的手边,和其他几位劳模一起合影留念,充分显示了周总理对劳动人民的尊敬,对张秋香的关爱。
下面,再给大家分享一段周总理关怀保护张秋香的真实感人片段。
文化大革命初期,张秋香被诬陷为“假劳模,棉花作务组也被解散。年冬,中央召开棉花生产会议,周总理重病缠身,躺在病床上没有参会,但对会议非常关切,要求派几个参会代表相见。会上拟出了一个名单,总理看后问:“怎么没有陕西的张秋香?工作人员回答说:“张秋香有问题,还没解放。”总理生气地说:“一个农村老太婆,棉花务的那么好,把全国都带动起来了,能有什么问题?赶快安排她参会。北京很快和渭南联系,渭南县委立即派人到八里店去接张秋香。
初冬时节,傍晚时分,渭河岸边的八里店炊烟袅袅,工作人员赶到她家时,远远就看到墙上挂着一个棉花树的标本,上面挂满了硕大的棉桃。张秋香坐在檐下小凳子上拉着风箱,头上扎着白帕帕,棉裤破了一尺长的口子,用针线撩在一起。工作人员说:“张书记,总理让你到北京去开会呢。”她没有想,就说:“对。我收拾一下走。然后进屋给身上套了一身干净的衣服,出来后从灶火口拿了两个烤好的干馍,用套袖打了打上面你的灰,装进口袋,就说:“走。工作人员说:你啥都不用拿,咱路上吃的啥都有。”张秋香说:“我就不给大家添麻烦了。在周总理的关怀下,她很快进京参加了这次会议,并受到总理接见。
档案记载,当年有两次张秋香棉花作务经验交流现场会,先后有三十万社员前来参观“秋香丰产田”,极大的推动了务棉新技术的推广和普及。年9月,她作为特邀代表,出席了全国劳动模范和先进工作者表彰大会,受到邓小平、江泽民、李鹏等党和国家领导人的接见。
老年的张秋香,当别人问她这辈子最骄傲的事是什么时,她说:“我是一个普通的农民,做了点贡献,做了点成绩,也是党组织的领导,人民群众的支持,我没有做什么大事,总理还把我十几次的接见,还把我请到国务院,吃了一顿饭,这是我这老婆子这辈子最自豪的事。”
纵观张秋香一生,她经历了清未、民国、新中国三个时期,经历了幼时的困苦、民国的动荡。新中国成立后,她迸发出强烈的劳动热情,焕发出无穷的力量,她热爱祖国,热爱劳动,热爱社会主义,干一行,爱一行,钻一行,精一行,把毕生的精力和心血都投入到棉花生产中。她是那个时代的楷模,她是渭南、乃至陕西最亮丽的名片。
临渭区档案局本着档案工作存凭留史,资政育人的职责,为张秋香建立了劳模档案,收藏了张秋香各个历史时期的劳模证书7张,各种会议出席证28张,张秋香各种奖章19个,这些珍贵的实物和图片档案,记录了那些难忘的岁月和珍贵的瞬间。今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己进入新时代。我们更应该继承张秋香的劳模精神,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为建设宜居宜游,富美临渭和新渭南做出积极贡献!
谢谢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