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科白癜风怎么走 http://pf.39.net/bdfyy/zjdy回忆当年大兴安岭林区山场工段的火热生活,是艰苦的,也是快乐的,这是林区人的“伐木”乡愁。当年,支援国家建设的木材就是从伐木开始的。这是当年一列从贮木场即将驶出的列车,满载着国家建设急需的木材正在始发。然而,这些木材就是从几十、几百公里的林海中,采伐、集装、运输下来的。“油锯一响、黄金万两”“爬冰卧雪、披星戴月”,就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木材生产战线的真实写照。伐木声声油锯响,“打好安全道”、伐下迎门树、“当好支杆工”、“伐木上下扎、喊声下山倒、单根抽多绳缴,这些采伐规程都要记清楚。采伐工的工作现场是积雪齐腰深,“回头棒”“伴挂树”“风向倒”是他们每天要面临的最大危险。怀揣一个馒头当午饭,棉裤与棉鞋冻一体。如果说,大兴安岭林区的采伐是从“弯把锯”“大肚子锯”开始,向油锯转变的。那么,集材就是从“人力”“畜力”向J50拖拉机过渡的。集材拖拉机轰鸣着,拽着粗大的原条儿,从伐区、林班、小号里穿梭;绞盘机抱着一捆接一捆的原条装上了运材车;一辆接一辆的运材车把原条源源不断运到贮木场;御造选归装各道工序衔接紧密。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油锯采伐声、J50拖拉机手和捆木工的身影,仍然留在人们的脑海里。采伐前需要进行“调查设计”,这项工作一般由“森林调查设计”人员来完成。“林班线”“小号桩”“集材道”“楞场”都是要按照“设计图纸”进行的。无论当年的“小面积皆伐”,还是“间伐”,都要设计出楞场的。楞场就是木材从伐区里经过“人力”“畜力”或者“拖拉机”集中堆放的地方。曾经“零点发车”,经过几十公里山路的颠簸,一般3点到达楞场。这时,长期居住在工段的装车工人在星光下就上岗了。从人力装车时的“哈腰挂”到“绞盘机”装车的轰鸣声声,大兴安岭人在极寒天气下,经历了30多年。战天斗地的年月里,山场工段的每个人都是顶着严寒奋战的。经过一天的劳动,“棉乌搂”与“棉袜子”冻在了一起,汗水浸湿的“棉袄”形成了一个硬硬的壳……冬季里,大山深处的炊烟就是山场工段职工温暖的家,完成一天的劳作,借着月光、星光奔回帐篷,细数着一天的成果,有着一种满足和幸福。老师傅“化冰块水”炖上“冻大头菜”“冻豆腐”,灶台上热气腾腾,串着喷香的味道。大炖菜、大咸菜、大馒头(80年代后)就是工段人最普遍、最家常、最可口的晚餐。“地火龙”上烤鞋衣,小杆铺上讲故事,时不时还唱起了山场小调,工段的文化生活是丰富多彩的,虽然山场工作艰苦,但还是很快乐的。来源:律动兴安原创:曹国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