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巩悦悦策划整理
编者按:“白日不到处,青春恰自来;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是绝大多数小规模乡村学校的真实写照。过去的年里,记者从沂南走到郓城,再从沾化奔赴沂源蹲点,见证了很多有情怀的教育者扎根农村,他们正努力用微光弥补差距,帮助农村孩子更好的成长。
家人闲坐,灯火可亲,这是春节团聚的理想状态。而在山东多地的小规模乡村学校,数不尽的乡村校长和老师正奔波在通往半山腰、偏远农村的学生家里,他们想利用宝贵的寒假时间,走到孩子家里,走进孩子心里。即日起,齐鲁晚报·齐鲁壹点《青年说》栏目将陆续推出“乡村校长/教师的寒假日记”,聚焦乡村教师家访的所见、所闻、所感,为农村孩子点亮梦想,为乡村振兴注入力量。
以下是沂南县辛集镇中心小学教师公晓丽的寒假日记:
年1月18日星期日晴
我是沂南县辛集镇中心小学的一名普通教师,也是沂南县关工委孤困儿童心理辅导志愿服务团的一名志愿者。我时刻告诫自己:要尽己所能做好志愿者这份工作。
1月16日,假期第二天,这是一个洒满阳光的清晨,也是我第二次参加暖冬物资发放活动。当很多人还在温暖的被窝里沉睡时,我早己开启了志愿者之旅。来到集合点,大家很快就投入到工作中:有的负责核对孩子信息,有的负责找羽绒服,有的负责找鞋号,有的负责分袜子。没有细化分工,但大家都干得井井有条,不一会就把暖冬物资分类整理摆放好。今年的暖冬物资依旧走心,棉衣棉裤、鞋子袜子,从上到下,从里到外,一应俱全。
物资准备完成后,我和志愿者家人刘春战、薄永国就开始一村村,一户户的将暖冬物资送到孤困孩子手中。一上午马不停蹄地给七个孩子送去了暖冬物资,这些暖冬物资温暖了寒冬,也温暖了孩子们的心。每一个孩子,每一个家庭都有一段不同寻常的故事。在分发物资的过程中,看到那些被锁在家里,无人照看的孩子;看到那些迫于无奈,寄人篱下的孩子;看到那些一出生就被贴上唐氏儿标签的孩子,内心有说不出的伤感和难过。每当看到那些收到暖冬物资的孩子和家人脸上露出的喜悦的微笑,我就感觉这件事做得很值。
每个孩子都是天使,而这些孩子更像是一些受伤的天使。我们要保护,更要呵护好这些孩子的心灵。每到一个孩子家,我们都会耐心地与家长和孩子交流,了解孩子在学习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难,并给予及时的疏导和帮助。这次的走访,又新增了几个孤困儿童,也让我感觉责任之重大。我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定要尽自己的绵薄之力,用心陪伴孤困儿童,为实现沂蒙无孤,天下无孤的宏愿贡献自己的力量。
雷锋精神,人人可学;奉献爱心,处处可为。积小善为大善,善莫大焉。当有人需要帮助时,只要我们搭把手、出份力,社会将变得更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