幸福快乐:二排左三是我。年,岸堤镇小峪庄村五年级的毕业照,当时14虚岁。学习不好,光倒级倒了好几年,二排右四是王克功老师。那时的教室真破呀。
安安:这张照片照于年,我们上一年级,参加学校组织的六一活动,表演宣誓保卫毛主席,一人一只红缨枪,一本红宝书。二排右边第四是我,当年那表情很庄重。
坦然面对:这是我的三个姐姐和一个哥哥的八个孩子,年在东北的大姐家探亲,姐姐们领着孩子们在野地里,我二哥拍的。
静:这是我在岸堤镇王山联小五年级毕业时候的照片,应该是年了。二排右二穿格子上衣的是我。86年的装束还是很传统的,老师们还是蓝色的中山装,有两位老师还戴着帽子。现在男同志基本没戴这样的帽子的了,除了赵本山。
霞光:这是我在初二年级时一次学校运动会上,搞慢骑比赛,右边骑自行车的是我。这项活动比的是选手的协调性,喜人的是我拿了个第一名。
利剑:和姐姐比起来,那时的我才真是小萝卜头呀!
小宝:百日小照,那阶段手的协调性还不到位,老是抓破了自己的脸。小黄袄现在闻闻还有奶腥味。
阳光味道:照片具体拍摄时间不记得了,大概是81年或82年,拍摄地点是沂南县建材厂的家属院,照片上个子矮的是我,另一个是邻居家姐姐。建材厂以后成了白瓷厂,现在已经没有了。前几年曾经去那找寻童年的记忆,除了几排旧房子,早已物是人非了。童年的记忆里的建材厂,离县城好远,出了院门就是农田,我们一群的小孩子在小河里摸鱼,在农田里逮蚂蚱,那时的家属院就是一排排的房子,一家两间,谁家也没有院墙,邻里之间就像一家人,一个院的孩子就像一家的姐妹兄弟,一起疯一起玩,玩累了看看谁家有好饭坐下就吃,大院里留下来我们美好的童年。后来父母工作调动,我家也搬离了那里,把那些美好和欢乐的记忆永远留在了那里。
凉凉:这是我和姐姐的照片,那时我五岁,第一次照相,非常害怕,当时好像哭了,照片上还能看出我委屈的样子。照相的是一个大伯,在县城工作,当时到我家有事,帮着拍的。四十年过去了,身后的草屋在农村已经不见了。
凉凉:我小姨的照片,在上世纪六十年代中期,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年青人照相时不拿个红宝书,袖子上不戴个红卫兵袖章,那是跟不上时代潮流的表现。当年的红卫兵,现在已经是七十多的老人,照这张相的时候,我还没出生,不知什么原因,这张照片,只有我家有,连小姨自己也没保存下来。
深呼吸:这是我的百日照,是年农历九月上旬照的。妈妈当时在供销系统工作,喜欢照相,留作纪念,这是在河阳供销社东边的胡同里照的。照这张相时,那时候我还不大会坐,摆了个小椅子,后机又靠了个小被子,我才坐得稳,我穿得小夹裤很有特色,是上脚的,上面是背带交叉挂在肩膀上,这应该是沂蒙山传统的手工针线制品了。当时还有一张照片是和看我长大的太姥姥一起照的,可惜保管不善找不到了。除了这张百日照,以后每年过生日都会拍张照片留作纪念,一直到十八岁。我结婚时,妈妈把影集送给我,这是一份包含着妈妈心愿的珍贵礼物,也是我一生最重的珍藏。
小米粒:这是拍于上世纪50年代的照片,从军人的服装看,应该是55年新式军装列装之后。坐在老式椅子上的老太太,是我的太姥姥(也叫老姥娘),捾着老式发纂,上衣是清代的到膝盖的长上衣,袖子宽大,咱当地叫大襟袄,扣子是扣在右胳膊下侧面的。冬天来的时候,为了防风吹面,就把袖子口对着嘴。姥姥穿着大裆棉裤,脚踝上扎着裹脚,她那一代人,都是裹脚的,全缠着裹脚布。在那个时代,这是典型的沂蒙山妇女日常装束,现在,就是在最偏远的农村,也很少见有年纪的人这样穿戴了。
二子:这是年,我去青驼我六叔家走亲戚,和六叔家姐姐合影,我们当时正好都一周岁。在青驼照馆照的。别看我小,那时就很有大将风度了
一镜云心:照片里最小的那个是我,另外三人是我三叔、大姑、二姑。时间是年,我刚上小学二年级,我考试考的好,缠着三叔奖励我,他带我和大姑、二姑到当时的沂南县照相馆照的。
土豆:77年,我十一岁,上县城教师进修学校我姑姑家帮着看表弟,姑姑带我上照相馆照的,在哪家馆忘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