插队以后,环境变了,周围的人也都变了,他们都穿着差不多相似的衣服,不像城里那样多彩光鲜。一式的手工缝制的棉袄棉裤,种地时手上脸上身上的衣服都沾满了泥土,泼粪时除了泥土还有粪,就连脸上的皱纹里也有。
刚参加农业生产劳动的时候,常常因为劳动技能和熟练程度等原因跟不上趟,远远的落在人群的后面,偶尔抬头望去,农民们的背影是一样的,衣服是一样的,姿势是一样的,分不出谁是谁,这就是农民。他们平凡得简直是一群不能再平凡的人,尽管再拼命地努力也不可能显示出其所从事劳动的伟大。
农民在田间劳作,腰是弯的,腿是弓的,手上有老茧,头发丝里有汗珠。黝黑的皮肤布满了褶子的脸庞,时而沉思,时而憨笑,这些都深深印在了我的脑海里。从那时起,我就想把他们画出来。
开始画第一幅人物肖像是在一个极为特殊的机会,那是一次批斗会上。台上站着个老汉,人们叫他邢老五,上台发言的人都是事先安排好的,一个说完另一个接,邢老五一动不动地站着,偶尔眨眨眼睛,简直就是一个极标准的模特。我坐在角落里,默默地开始画。在确定了基本的比例后,大致勾画出三庭五眼,然后在细节处重点突出了他呆滞的目光,低垂的眼皮,高高的鼻梁,和长满胡须的嘴。然后涂涂擦擦显示出在微弱的油灯下的明暗对比,坐在我身边的几个人看着看着就笑出了声,我赶紧伸出一个手指,放在嘴边嘘了一声,他们收敛住了笑声,但还是悄悄的赞叹:“太像了”。批斗会结束后,邢老五的孙子邢海悄悄找到了我,他说想要他爷爷的那张画像。我觉得那张画像是在批斗会上画的,肯定神态不喜性,我答应他等修改一下再送给他。后来听说邢海把修改后的画像拿给他爷爷看时,老汉乐得合不上嘴,连连称道:“画得好,画得好”。
后来在水库工地上,我坐在山坡上修改通讯稿件时,团长的小女儿在旁边玩耍,我让她坐在我对面的石头上,画了一幅肖像画,虽然是第一次画小孩,但自我感觉还比较满意,于是我让她把画像交给她爸爸。第二天团长高兴的带了他全家人的照片让我给他全家每人画一幅,看来团长也认可了我的画。
后来在刻印工地小报时,我在文字的空白处适当的加入了得到表彰的民工头像,受到政治处领导的赞许,使工地小报《向阳民兵》的影响力越来越大,人们给我起了个绰号,叫“小画匠”。
人的相貌是千差万别的,要想画得惟妙惟肖,就要做到“致广大,尽精微”,从而达到画谁像谁,以形象表现感悟,从而展示人物的精气神。从此画人物肖像半岁了我整个人生,无论多忙多累,只要有闲空,就画上几笔,那是我最快活的感觉。
给老同学画的肖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