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感动也在细节中。
记得以前曾问妻子,如果让你选择,理想的工作是什么?
妻子回答:采访各种普通人,然后记述人们生活的曲折与内心的叹息。
我对此大加赞赏,自此更敬重她。
原因有三:
1、不是很多人喜欢追求的“钱多事少离家近”而是深入人的心灵。妻子指出人生在世必须汗流浃背才得糊口,是出于至高者的命定。盛夏挤地铁去上班就是生活的一部分。能顺服真是智慧。
2、摆脱了传统宏观叙事的框架或樊笼。传统中士大夫都有有朝一日为帝王师的情结。动辄要“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哲学家邓晓芒指出,横渠四句看似气魄宏大,细究起来却是空洞无物。
西方很多学者一辈子只在很小的范围,很窄的领域从事研究,所以能有扎实的进展。现在国内很多学者,天文地理、青菜萝卜无所不知、无所不晓,这并不正常。
3、做事要从小事做起。探究真相应该从细节入手,宏大叙事容易引导,细节却正因为琐碎,隐藏了很多的真相。这项工作会很辛苦,也需要非常用心投入,但有很高的价值。
历史真相隐藏在细节中的例子:乾隆年间英国使团借贺寿之名来北京,目的当然是实地考察与请求通商。乾隆让沿途盛情款待并大张军阵,以显示天朝威严。
但马戛尔尼一行通过观察细节发现了真相:
首先是中国普通百姓惊人的贫困。使节团总管约翰·巴罗看到,农舍“大多破烂、肮脏,相当吃惊。破旧的房屋,有的用半烧制的砖,有的用泥土修造,屋顶用稻草或芦苇搭盖,有的茅屋四周有泥墙,或者用粗制的芦苇、高粱秆围起来,其中一般住着两三代人,还喂养牛、猪、鸡和其他家禽。”
人们的衣着也十分简陋、单调。“普通百姓戴大草帽,穿蓝色或黑色的棉袍,宽棉裤,厚粗鞋,有时是用草做的。有些人穿粗棉袜,有的人则光腿。大多数人全身真正只有一条衬裤。”
乾隆皇帝曾下旨令沿途地方官好好招待英国使团。英船到大沽口外时,两名地方官带人送来许多食物,包括20头小牛、头猪、只羊、0只鸡、个南瓜,以及许多果品时蔬,足够人吃一周。
由于许多猪和鸡在运送途中碰撞死去,英国人“不屑地把它们弃之入海,但中国人忙着把它们捡起来,洗干净,用盐腌上”,等过年再吃。
中国船夫一天只吃两顿饭,主食包括一点米饭,蔬菜和炒过的葱。英国人常把吃不了的食物送给中国船夫。他们总是千恩万谢,甚至连英国人喝剩下的茶叶,都要过来,煮开接着喝。
天朝的外强中干,被华美外袍下露出的几只虱子揭露了真相。
后来我陪妻子尝试做过一些对底层百姓的接触,如秋冬时给流浪人士送衣服或吃的。发现上海街头的老哥们喝着啤酒,打着扑克,好不开心。因为他们拒绝痛苦的思考。或深夜与火车站茶室里的孤独旅客交流,小伙子说自己眼前的烦恼是性病没钱治疗。
我跟妻子说,这是很有价值的工作,不过跟底层百姓交流,需要耐性与时间。女性可能并不合适。她也就放在心里了。
报纸,大网站等公开媒体,习惯用数据来支持其观点。当然,统计数据也能反应出部分事实。但是,在数据中,个人是渺小,微不足道的。
比如中原水灾,五个泄洪区同时启用。其中,有多少家庭积蓄归零,甚至生计困难,无人知晓。个体的不幸与悲哀在国家英雄主义的色彩中,是不协调的。
有人攻击郑州女老板跪求市民归还被洪水冲走的几万瓶白酒是给当地人抹黑。如此恶言相向,是因为他们没经历过倾家荡产的绝望。
大人物有他们的目标与价值观,平民有自己的生活与不幸。前者不在乎个体的牺牲,后者不了解前者的诉求。古今中外都是如此。汉武帝被视为一代雄主。建宫殿,征匈奴,四方来朝,从传统历史观角度来看很了不起。但他晚年,有官员上奏说全国人口户籍减半,就是死了将近一半的人。
帝国强盛,与老百姓有什么关系呢?若有,就是受苦罢了。
现在很多人喜欢看穿越小说,想象自己穿越回汉朝就成了卫青,霍去病。如果真有穿越的话,更大概率是成了死于沟壑,无人知晓的底层百姓。真是: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我们要谦卑舍己,渴慕追求,得着从上面来的智慧。从小事做起,从关爱身边的人做起。不是希望慷他人之慨,让自己的道德感得到满足,而是自己有真实地付出。
国家的几十万亿GDP,跟医院收费窗口外窘迫无计的患者一点关系也没有。爱国就需要爱身边的人,否则就是假冒为善。好几次看到新闻,前面排队的患者缺几十或几百元,正打算回去请医生减一两种药,后面排队的病友慷慨相助。不留姓名,不求回报。这是真付出,是真爱人。我们要学习这样的行善,从细微处入手。
很多人认为个体不重要,国家与民族很重要。为了后者,可以牺牲个体。但从永恒角度来看,任何一个政权都会过去,民族也会消亡,但一个人的灵魂是永存的,所以其价值高于国家。一个个有血有肉,有名有姓的人,远比数据重要,因为我们就在其中。
无论环境怎样艰难,不要失去对周围人的怜悯与关爱。这是我们的本分与使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