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教师节五代人跨越两个世纪来自

                            

在山东省滕州市,有这样一个特殊的家庭,历经清末、民国、新中国,跨越两个世纪,历经五代十余人,薪火相传,接力从教,演绎着教书育人的传奇故事。

赤子丹心,前仆后继

临难不顾,尽忠报国

这个家庭德高望重的老祖母王书英今年已有96岁高龄。其祖父王家相毕业于保定军校,因受孙中山的中华革命党思想影响,在事业鼎盛时期回老家开办免费私塾学堂,致力于教育救国事业,为那个时代培养了大批有文化的人才。受家庭影响,王书英的父亲王训农,年北平朝阳大学毕业从教,曾任中山中学校长、中共山东省委统战部副秘书长兼教育科科长。年投笔从戎,置身抗日洪流。年卢沟桥事变后,回家乡创办“人民抗日义勇队”,与鲁南民众抗敌自卫军第10集团军第6师师长孔昭同率部转战于抱犊崮山区(师部秘密驻扎王训农家中)。抱犊崮战役前夕,王训农多次向师罗荣恒政委请示敌后抗战和统战工作,并成功说服鲁南民众抗敌自卫军的旅长董尧卿率部队加入八路军序列,为师扩编做出卓著贡献。后于年4月在“肃托事件”中不幸牺牲。罗荣恒同战友谈论鲁南抗日英雄时说“滕县名流有两位,一是王训农,二是彭畏三。”一个忧国忧民的有志青年完成了从一个优秀教育者到优秀革命者的转变,尽忠报国,死而后已。

择一校,做一事,终一生

传师道,扬家风

年,25岁的王书英重拾先辈教育救国之路,在滕县羊庄镇公社许坡小学任校长。

在最初那个食不果腹,极其艰难的年代,王书英每个月拿着2元钱的微薄工资,一部分补贴家用,一部分补贴更困难的学生。一名叫许天宝的学生是个孤儿,冬天没有衣服,生产队救济他的一块布料,王书英想给他做条棉裤,可是布料不够,她就把自己儿子的裤子拆了,给天宝配上。布料够了,却没有棉花,看着冻得瑟瑟发抖的天宝,王书英毅然拆开了儿子的棉裤,在儿子本来不厚的棉裤里揭了一层棉花,总算给天宝做成了棉裤。

王书英30年如一日教师、家长的角色一担挑,不少家庭祖孙三代都是她的学生。患难与共,结下生死感情。时至今日,许多年近80岁的学生,在看望她时,就像对待自己的母亲一样,给她喂饭,让人泪目。

薪火相传,接力从教

续写前辈的光荣与梦想

在王书英老人的教诲下,她的后辈们多数成了教师,教龄之和已超过年。他们中有5位是高级教师,其中国家级优秀教师1名;省级优秀教师、省特级教师1名;省教学能手2名;枣庄市特级教师1名;市县级优秀教师4名。

王书英孙辈在课堂

“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这个教育世家的后人们继承先辈的遗志,以“用志不分,乃凝于神”的态度,立德树人,敬业奉献,孜孜不倦追求,兢兢业业奉献,互帮互助,互相激励,守护教育的一方净土,履行教育的光荣使命,为国家民族的进步,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着自己的力量!

转载请按以下格式注明来源↓↓↓

山东省教育厅政务新媒体“山东教育发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264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