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文化向来讲究家族传承,因此才会有逢年过节祭祖的活动,这不仅是为了缅怀先人,更为了把民族文化和民族气节传承下去,让后来的晚辈们将前人的优秀美德铭记在心。
01
千百年来,中国一直有着这种祭祖传统,如今它已经从普通的家族仪式,逐渐发展而成了一种固定习俗。一个人如果在去世后,还能够得到后人的持续性纪念和崇敬,那将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情。
在革命战争时期,无数爱国将士为了拯救民族于危难之中,而冒着枪林弹雨冲锋陷阵,由于装备和人数的差异,很多有志之士虽然满怀崇高理想,却还是葬身于残酷的战场上,这对于他们个人来说,并非一个最好的归宿,但从另一方面来看,为理想而献身又是一种十分光荣的结局。
在四川通江,便有着这样一座简单朴素的陵园,这小小的一方土地,竟然埋葬着两万名烈士的英魂,每年的清明时节,祭拜的人都会排队前来,这其中大多数是烈士家属,或者战友后代,其中也包含着许多与他们素不相识的人前来祭奠。
这些在维护民族利益过程中,勇敢地献上了自己生命作为代价的战士们,是值得每一位国人尊敬的。而其中有一座每年都堆满了鲜花的陵墓,显得格外显眼,这就是烈士汪烈山的坟墓。
通过墓碑上的铭文我们可以看出,汪烈山同志是在29岁时牺牲的——正是大好年华,而且汪烈山是一位前途无量的革命战士,他在牺牲的时候居然就已经做到了师长一职,如果那一战他没有失去生命的话,后来可能会有着非常好的发展。
现今距离汪烈山师长牺牲的时候,已过了88个年头,看守陵园的工作人员却一直没能见到他的家属前来祭拜,就连他的家乡故人,都难以找到一位。
02
汪烈山,生于湖北黄安,他的家庭是典型贫农,日子过得非常拮据。父亲为了生存,只得忍着严苛的税赋去地主家里做长工,母亲则会去集市上炸油条补贴家用,虽然日子贫苦,但是家人还是给他凑足了私塾读书的学费。
但是由于剥削越发严重,上了不久的学之后,汪烈山家里就再也拿不出钱资助他学习了,只得辍学在家的他,正是在这时第一次对地主阶级有了怨恨。
数年之后,革命之风也席卷了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汪烈山带着自己的儿时玩伴们纷纷投身革命队伍,他们摩拳擦掌,准备大干一场,让人民能够过上好日子。
时间不等人,九月份到来的时候,他们就在熊家咀组织队伍发起了暴动,首先处决了一批当地的地主恶霸,随后将他们的财产发给贫困人民。
在这之后,汪烈山就跟着革命队伍走出了家乡,前往更多的地方进行革命运动,很快便凭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多次战功,晋升为师长。
虽然年纪轻轻就晋升为师长一职,但是汪烈山从未因此感到骄傲,他对部下诚恳友善,生活作风也依旧非常低调,由于当时环境非常恶劣,物资也时常不够所有人的需求,因此他经常把自己的军饷拿来资助属下。
就连部队发给他的棉衣棉裤,都被他送给了体质差或者有伤在身的士兵们,而他自己则是常年穿着一件打了补丁的衣服,虽然经常被冻得瑟瑟发抖,但按他的话讲就是“从小受冻习惯了,没事。”
03
年,随着敌人对我军的围剿势头愈发严重,汪烈山所在的部队也要开始进入反围剿战役的前线作战了,在这一战当中,汪烈山指挥着八十八师数次击退了敌人,但还是因为寡不敌众只得退守小小的石鼓寨。
此时我军本就紧缺的物资显得更为紧张,汪烈山虽然面临绝境,但却丝毫没有慌乱,他发动全军的人堆砌石墙作为防守工事,子弹不够的话,就用大刀长矛等冷兵器拼杀,实在没有武器,就搬起石头砸向敌人。即便是如此艰苦的条件,我军依然顽强地击退了几次敌人的进攻。
眼看着敌人也开始陷入疲惫,就在大家稍微松了一口气的时候,没想到傍晚时分敌人再次猛然发动突袭,由于人手实在稀缺,汪烈山也亲临前线参与作战,但是敌人的攻势实在是太过凶恶,汪烈山在战斗中不幸中弹身亡。
而由于当时战事紧急,全军也分不出人手向他的家人报告这一噩耗,部队只得先安葬他的尸身,随后尽快转移。
后来随着几次战后整编,汪烈山的军籍也随之转移了一次又一次,最遗憾的是这次军籍调动期间,他的家人联系方式不幸丢失,从此我党就再也无法联系上他的家人了。后来战争结束,我军派出不少人手调查寻找其亲人,想让汪烈山同志能够魂归故里,但可惜的是一直都没有消息。
如今已经过去了将近九十年,虽然汪烈山同志的墓前还是没能等到他的家族人员前来祭拜,但是人民是绝对不会忘记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