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换换话题,关于四驱车,在卡车上会出现在军事用途的比较多,关于硬派四驱的底盘,是可以不分卡车和越野小车的,所以,我就从越野车开始开篇说起:
我们看到的所谓SUV和所谓的跨界小越野,充其量就是个放大了的轿车,无法和硬派的越野车相提并论,连个大梁都没有,还说自己是越野车,哈哈!是不是一棍子挥舞到很多人。
言归正传,其实四驱车从诞生到现在,说是百年历史都不为过!这个过程的进化也是很蜿蜒,从纯机械到现在电控件的普及,你会发现很多精彩和你不了解的四驱世界,
越野车出现的背景:
卡尔奔驰发明了第一辆汽车,那是两轮驱动的,那个年代还是和马车抢市场的阶段,就连路面也是根据马的蹄子的贴点修建的,有无数个坑洼组成,只要马能过,后面的车就能过,这可难倒了卡尔奔驰,几乎是蹦跶着跳跃行进。但凡一个轮子陷了,对不起,下来活动活动吧!
没有量产的四驱车:
直到年,荷兰世爵(Spyker)在巴黎车展上展出了四驱车,居然带了中央差速器,居然全时四驱!但是!秋裤套棉裤!必定由原故!这货没量产!
再往前追溯,比荷兰人早一年,德国人费迪南德保时捷就研发了四驱车,还居然是电动的!由于那时候雪铁龙还在造人字形齿轮,所以无法解决前轮的驱动和转向的技术难题!万向节还没出生呢!
所以,汽车发展史你也不能说世爵和保时捷没有建树,不管有没投产,至少人做出来了。
从试制到普及:
-年的第一次世界大战,卡车用于运输军用物资的数量很少,部分采用了四轮驱动,大家知道,坦克的诞生也是源于第一次世界大战,在战场上蹦跶的很欢快;这个时候,那个在法国打铁做人字形齿轮的雪铁龙冒出来了,在年出了一台后轮履带的“全地形车”,前轮依旧负责转向,这货居然穿越北非撒哈拉!还不开锅!
我们把时间按下快进按钮:
很快,那个奥地利小矮子啤酒馆之后,掀起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威利斯四驱车开始成为盟军战场的出租车了,巴顿曾在卡家论坛留言:盟军赢得世界大战的有三个东西,道格拉斯C47运输机,登陆艇,威利斯四驱车。
说到道格拉斯C47运输机,看看老照片:八一的LOGO就是入列服役!
威利斯也有熟悉的老照片:毛主席南苑机场阅兵!
把话题拉回来,要不然就聊历史了!
当时盟军采购要求如下:
底盘矮小,越野能力好,结实耐用,重量要小,配备取力设备。
承载能力要达KG,轴距必须小于75英尺,高度小于36英尺。车体质量小于千克,最高时速至少要达到每小时80公里。车辆必须是四轮驱动,发动机在车速5-88公里的范围内必须稳定运转。而且要有三个座椅,外形还要有棱有角,捎带还得有可以收起的前挡风玻璃。另外整个车的材质,必须是全金属制成,同时要适应空投,海运等等特殊地貌运输。
优化设计:
车门两侧为了方便士兵秒闪,特意设计成了低开口,全车全金属,没有多余的零件,轻量化做到了极致!每一台威利斯出厂前会经过蹦床测试,普通车上去马上散架!而在涉水和空投试验里,威利斯吉普在涉水度过河流后,尽管低矮的车身已经泡在了水里,但发动机不熄火,相反它凭借出色的马力从河水和淤泥中冲出,然后以时速80公里的速度向前飞速前进。而空降试验,确认了在装入运输机运输,或是重型滑翔机都是OK的。可以说威利斯吉普完全满足了,盟军在当时的一切作战需要。
方便改装:
太方便了,不装任何配件时,它就是一辆轻型运输车,可以快速将士兵们送往需要他们的地方。当你为它装一挺机枪时,它就成为了一辆火力侦察车。当你为它配备电台时,她就成为了一辆侦察通讯车。配备上担架,它就是一辆战地救护车。跋山涉水,无所不能,无处不在。多用途和强大的机动性极大地满足了盟军的需要。
气候适应性:
不管是在炎热的北非,还是在意大利,又或者是在西欧,威利斯吉普都是盟军最重要的载具。甚至于伞兵们也非常信任它,当伞兵如同天女散花般下落时,随着重型滑翔机一起落地的吉普就是伞兵们争相寻找的对象。因为威利斯吉普能为伞兵们提供他们所需的火力支援,而它往往又是伞兵们唯一可以依仗的支援。
巴顿的评价:
和它一起,我赢得了北非,攻破了西西里,解放了巴黎,结束了第三帝国。它是我见到过最坚韧、最顽强的机械。它和坦克、军舰不同,是有生命的,在和平年代它还会生存下去。如果有可能,我愿它永生。
正如巴顿一语成谶,威利斯吉普确实永生了。它是二战中最成功的越野车,战争中生产了六十万辆。战后,威利斯吉普仍旧被运用着,在农田犁地,在水库当发电机,在矿山挖煤。也正是它为后人开辟了越野车的标准,成为了后世无数其他品牌越野车的标杆。它的生命仍旧在一代又一代越野车生存,延续。或许千百年后,越野车仍旧会存在。而威利斯的生命,也将伴随着这些越野车一起生存下去。
通常,在解放战争的时候,我英勇的解放军缴获了很多溃败国军的威利斯,
关于这个战利品后期都去哪了,下次再分享。
假设李云龙攻打平安县城的时候,
政委赵刚要是开威利斯过去支援就没有意大利炮的事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