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1、-2……”在牙林线朝中至金河区段公里处的铁道线上,50岁的张殿国手握道尺,十几步一弯腰,几十步一伏地。零下30摄氏度的清晨,他慢走细看,并不时记录着线路设备检查的数据。
张殿国是海拉尔工务段金河线路车间金林工区的一名工长。金林工区管辖的区段跨越“中国冷极村”金林,历史最低温度达零下58摄氏度。今年入冬后,他们经历了多次极寒天气,最低气温到了零下40多摄氏度。
11月28日10时,太阳刚从林海深处的山岭上露头,照在张殿国和3名工友挂满白霜的帽子上。大家嘴里呼出的热气,像一团团白烟升起。张殿国一行人一路检、一路敲、一路瞧,已经在线路上走行了两个多小时,对管内重点设备进行认真检查。
“金林地处黑龙江大兴安岭腹地,岭多坡多,我们工区管辖的朝中至金河间的线路就处在这样一个地理位置。每次降温,我们都得进行全覆盖检查,保障列车安全通行。”说话时,张殿国一行人又翻过一处2米多高的土坡,来到两山中间的线路上,开始了下一处重点地段的检查。
维修作业时,他们使用的工具有几十公斤重。为了方便搬抬,段里配备了轻型轨道车,拉运维修人员和机具到作业现场。由于作业地点距离工区较远,他们的午饭只能在冰天雪地里凑合一顿。
入冬后,金林工区管内设备冻害多发。他们不但要完成日常养修任务,而且要对管内上百处冻害处所进行整修。尤其是牙林线上有一处泉眼,这些天冰层越冻越厚,他们当天还要对这里的冰层进行清理,避免积冰侵入线路影响行车安全。清理下来的冰粘在棉裤上,不一会儿就化成水侵入身体,一个多小时下来,张殿国爱人做的厚棉裤也挡不住。
“老张,今晚弟妹给你做啥好吃的?”“又想蹭饭啊,来吧,给你炖肉。”付金宝与张殿国是老搭档了,作业间隙,二人靠这种方式缓解严寒带来的不适。
车间没实行集约化生产前,金林工区的职工大多需要通勤,近的一周能回一次家,远的一个月才能回一次。现在,车间实行集约化生产,在金河建起了办公综合楼,里面宿舍、食堂、活动室一应俱全。张殿国结束了通勤生活,每天作业结束后还可以洗个热水澡再回家。
回到车间后,张殿国开始整理一天的检查数据,分析超限及病害,并将超限等级分类填记,录入数字化工务系统。
金林工区,作为段里的党内优质品牌,这里的一代代养路人薪火相传,继承发扬坚守、奉献的优秀品质,温暖了一列列经过“冷极村”的列车。
(来源:哈铁家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