虎年春节的年味尤在,刷剧填满闲暇时光,发现《人世间》这部剧真的太适合春节期间观看了,人间烟火只有在人世间才别有风味。
尤其是中国人际关系中的人情冷暖、世间百态,以及人性的真实。
《人世间》虽然不是合家“欢”,但直击芸芸众生的切肤感,打捞、加固和复现几十年里的集体记忆,能够稳得住几代人一同坐在电视机前,或唏嘘或感怀,剧中那暖意浓浓的热炕头和老式厂房让我们瞬间穿越了50年的光景,那是属于父辈们的回忆杀。
老一辈们重拾旧日乐趣,也给年轻人感受生活赋予记忆的画面感,而不是一段描述的文字。
过去,常听老一辈人讲,那时有自行车已经是件很了不起的事了;那时候的三大件还有手表和缝纫机;那时两串糖葫芦才能挣一分钱;那时人们的吃穿用度也离不开布票、棉花票、粮票,以及各种副食品票的守护……
那么多的那时只存在于父母的口中,我们的耳中。当真实展现在眼前时才知道,原来那时也有“社交尴尬症”、“东北瘫”、“父母催婚”……谁说人类的悲喜并不相通?
只是不同时期的“智慧”给予人们不同的选择,个性的表达方式成为新时代的宠儿,大家都曾年轻过,都曾面临相似的问题,而结果不同罢了。
这部初看是以东北为背景的年代家庭剧《人世间》,实际上却是一部时代大剧。
故事从上世纪六十年代末讲起,主人公是居住在“光字片”的周家。一家五口四地分居,命运各自上演:周秉义为郝冬梅放弃升职、周秉昆从木材厂辞职、周父去贵州看望女儿……
在《人世间》这部剧里,不但看到了跨越50年的时代性,还从生活的酸甜苦辣里,看到了周秉义的理想,看到了周蓉的独立,也看到了周秉昆的淳朴。
父亲周志刚,自强不息,爱党爱国,终年拼搏在艰难困苦的生产第一线,通身流灌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产业工人先进思想的精神基因,堪称是工人阶级的典型代表;
大哥周秉义他身为周家长子,孝悌双全,与同窗郝冬梅相爱,爱得炽烈,妻家遭难,也同经风雨。他积极响应国家号召成为下乡知青,在江辽建设兵团踏实工作,恢复高考后考入重点大学,毕业后靠正直无私、智慧才华一步步从研究室到军工厂党委书记再到市长岗位。
初心不改,立党为公,执政为民,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堪称改革开放后成长起来的新一代优秀干部的典型代表,就像妹妹周蓉口中描述的他,“从根本上说,咱们的好哥哥,他是属于组织的人。”
二姐周蓉在年轻时就是一个崇尚浪漫的独立女性,从小既受父亲正直无私高尚人格熏陶,又得中外经典文学作品滋养,因而敢爱敢为,为爱可以义无反顾,情路却无比坎坷。,但奋进不止,从一个侧面折射出同代某些知识分子带有普遍意义的精神历程;
小儿子周秉昆——他就像我们身边或是邻里街坊一定会出现的一个人,作为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工人,每天除了工作就是照顾家中老小,但是他善良真诚,吃苦耐劳,平淡而踏实。作者通过他的人生境遇,活脱脱地细描出那个时代一位普通工人子弟的精神史和心灵史;
周家三代人的人生,乍看也许不如想象中的那般荡气回肠,波澜壮阔,不过当所有的故事在平静和淡然中悄然完结,细细回味时却能感受到一种波澜不惊的沧海桑田。
那些“洗了棉裤就没有多余的裤子穿”、“抢救地窖冻菜因为是仅剩的食物”、“把粮本上的肉全部买光还是应付不来过年”的窘迫和短缺,辛酸之中,反而有种温煦的质感。
特别是秉昆穿姐姐的红毛裤的情节,看到他小小年纪已经有了妥协生活的模样,也会联想到小时候自家衣柜里回回被妈妈强迫穿上的毛衣毛裤。
就像镜头拉出至50年光阴的全景,才发现时代激荡的磅礴之声是那样的震耳欲聋。
而周家三个子女的爱情就像席慕蓉说的:幸福的爱情都是一种模样,而不幸的爱情却各有各的成因,最常见的原因有两个:太早、太迟。
半年拍一部《人世间》,仿佛一小辈子就活过去了。
所以《人世间》在50年的岁月流转里,无数个无奈抉择和烟火生活下,剧中人把自己活成了时代的一首抒情诗。“人生一世,草木一秋,来如风雨,去似微尘。”
也如那首耳熟能详的歌中所唱,“直到看见平凡,才是唯一的答案。”
的确,人间旅途终会过去,但要留下属于自己的痕迹,才不枉来这一世。
——EN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