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凤楼老三中备忘录三中述怀

北京中科白癜风刘云涛 http://www.csjkc.com/yydt/m/513.html
作者:茶水1.入学恢复高考的第二年——年,我的成绩超过平原一中录取分数线,只因数学4分之差,被平原三中高中部录取!对我们家来说,我能上高中是一件大喜事,因为我上面三个哥哥和一个姐姐,都比我优秀,尤其是姐姐,当时她的学习在全公社那是数一数二的,但由于家庭出身问题,他们连上初中的资格都没有!我是幸运的!入学前,父亲用家里仅存的15块银元换了14块钱(有一块收买的人说是假的,没要),扯了棉布,母亲用新棉花给我做了非常漂亮的被褥、床单和两套我喜欢的新衣服!入学那天,父亲用胶轮车推着我住校用的粮食和全新的被褥及必要的生活用品,一路千叮咛万嘱咐,满怀期待的把我送到平原三中!父亲打开手绢,除了7.5元的学杂费外,还硬塞给我3张2角的零花钱。2.想家我们年级共招生四个班,每班四十个学生,按成绩我被分在快班九级四班,简称九四班,数学老师王洪明任班主任。高中两年制,每周休息一天,周一至周六上午四节课,下午两节课后是课外活动,晚上两节晚自习课!周六下午一节课后同学们就可以回家了!周日下午返校,晚上正常上晚自习。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教室条件还不错,有日光灯,窗明几净,两人一张课桌,一条板凳。宿舍条件和环境差一点,饭食很是单一,比较艰苦,但我想大多数同学都可以克服,因为那时的生源主要来自农村,改革开放还没全部放开,很多农村家庭甚至还没有解决温饱问题!记忆最深的是想家!刚刚离开父母十几岁的孩子最最忍受不了的是想家,尤其是女同学,有的同学晚自习后回到宿舍里哭。由于离家不太远,大多3—5公里,基本都是徒步走,有自行车的人寥寥无几!那时农村也比较安全,有的同学甚至晚自习后偷偷跑回家,早上再悄悄赶回学校上早操!记得有一次冬天下午,下着漫天飞舞的大雪,看不见村庄看不出树木也感觉不到道路,我硬是靠着记忆的方向回到了家,到家时天已经黑下来,几乎大雪封门,进家门时父母都蒙了,说:你这孩子怎么这会儿回来了?!第二天父母不放心我独自返校,让三哥把我送回了学校!我还写了一篇日记描写那天的大雪,只可惜那本日记丢了!老师是坚决杜绝此类事情发生的!班里有两个学习不错的女同学,就是因为想家而退学了!所以每周六下午同学们就归心似箭!有的老师给我们编了个顺口溜:“过了星期三,一天快一天;过了星期四,快得没了治;过了星期五,还有一上午;到了星期六,留也留不住;过了星期天,又盼星期三!”3.寒冷每个教室前面右首,墙拐角处都有一个用红砖砌成的烧煤坯的炉子,用于冬天教室取暖。每天有值日生负责用木块儿或者玉米芯点燃炉子添加煤块,我们班很多时候都是王洪明老师与班长张宝华及副班长刘玉柱一同点燃,这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生火的炉子会让同学们暖和一点,即使这样教室温度仍然很低!很多老师板书以后,就赶紧把粉笔放进粉笔盒里,然后哈哈气搓搓手再讲课,或者和学生一起有节奏的拍拍手跺跺脚以防我们手脚冻僵麻木!同学们都穿着母亲做的很厚的棉衣棉裤棉鞋,(男同学上下清一色的蓝色、黑色或蓝黑色粗布,女同学上身棉衣会是浅颜色或小碎花布料,)尽管这样也有很多同学手脚都被冻得红肿甚至溃破,粘连到袜子上脱不下鞋子!因为宿舍的条件更差,不要说暖气没有,连门窗都是破烂不堪、透风撒气,屋内光线昏暗、潮湿阴冷,泥土地面疙里疙瘩、高低不平。我们吃饭的碗里如果晚上留有水滴,第二天早上就会结冰碴!同学们家里经济条件大多不是太好,很多都是一床被子一条褥子,晚上我们会把棉衣棉裤搭在被子上,也有的同学关系比较好,俩人合伙钻进一个被窝腾出另一床被子当搭被,按当今的说法这叫“抱团取暖”!我父亲比较智慧,给我在裁缝店量身定做了一件当时被称为“棉猴”的天蓝色带帽子的棉大衣,白天穿着上课,既漂亮又暖和,晚上还可以做搭被!4.风波如果没有记错的话应该是年秋天,高二那年,有一天,班主任专门跑到教室说有人举报学校,当时懵懵懂懂的,也不知道举报什么事、什么人、为什么举报,只是说学校非常生气,要查找举报的人,还让同学们提供线索!当时的感觉是举报人很有正义感,我很佩服这个人,我甚至还私底下认为是我的好朋友干的!我的好朋友不承认,说我高看她了!据老师分析,举报人是学生的可能性不大,因为举报信上有“教龄”一词,该词很多年没有人使用了,甚至有很多人不知道这个词!说到这里老师回身在黑板上专门写下“教龄”二字。那段时间这件事在学校闹得沸沸扬扬、空气异常紧张!最后不知道学校怎么处理的,时间一长事情就不了了之了!5.教师生活当时,三中教职员工中有正式教师也有代课教师,不管已经结婚成家还是单身老师,都住单身宿舍,在我们年级教室后面、女生宿舍前面,有两排教职员工宿舍,结婚有家有孩子的两间宿舍(好像只有两家),单身的老师一人一间宿舍。房间里一张床,一张两抽屉桌,一把木制椅子,一个木制衣橱,一个脸盆架,一个挂衣架,好像连电风扇也没有,唯一的电器可能就是手电筒和收音机。而且他们和学生一样共同使用公共自来水和学校公厕!我毕业那年,学校在原来的学校试验田盖起了平房,领导和有家室的员工住,其他仍然住在单身宿舍!教职员工在小食堂打饭!家庭经济条件再好的学生也不能到小食堂买饭,小食堂饭菜不会卖给学生!6.师恩高一时,学习氛围很好,纪律严明,王老师如同衣食父母,对自己的学生很是关爱。说实话,上了高中我一时不太适应,因为初中时学习比较轻松,成绩也很好,而考取高中的学生基本上都是各个初中学校的佼佼者,尽管第一次期中考试我名列班级第九名,但依然学习压力很大,觉得挺失落!虽然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很高,非常努力,期望很高,决心很大,但信心并不足。记得刚刚恢复高考后的头几年,全县高中考入大中专院校的比例大概不到1/10,而大部分都在重点高中,平原三中升学率极低!所以到高二时同学们的学习劲头大大减弱,纪律也松散了很多,有些同学甚至可以不去上课,尤其文理分科后,老师也不太好管理!那时我特别希望张长顺老师做我的班主任,虽然没能如愿以偿,但张老师当了我的语文老师,我依然非常高兴,希望能得到张老师的勉励增强信心!毕业考试时的作文题《毕业之后》,40分的作文,老师给了我39分,我感觉这个分数是张老师对我——作为一个女孩子对梦想追求的执着和不改初心、永不言弃的信念(现在想想那只是初生牛犊的几分青涩)所给予的极大鼓励和赞许!离开三中以后的几年,不管是上学还是工作后,我回老家时也去母校看过张长顺老师和王洪明老师,还在老师家里吃过饭。王洪明老师的爱人和孩子一直在老家,他一直住在宿舍,所以自己基本不做饭,一是忙于教学没有时间,二是宿舍根本不具备做饭的条件,其实那时在我的印象里老师们基本都是在小食堂打饭。有一次,我去看望王老师,他专门让一个男同学去街上买了猪肉和韭菜,王老师在他简陋的宿舍里好一番忙活,择菜、和面、剁肉、切馅儿、包饺子,我给他打下手。饭后王老师突然哈哈大笑,说:调馅儿时忘了放油——我说饺子怎么不香呢!我们也跟着笑了起来!张老师家的饭菜很是丰富,都是师母下厨。记得有一次遇到好几个同学也去看望张老师,我们一起在那里吃的饭。虽然当时只有十几岁,但深刻感受到师母的贤惠和对张老师工作的支持!那时脑子里有个误区,认为带东西很世俗,所以从未给老师买过任何物品!现在想想是多么幼稚,最起码的人情世故都不懂!尽管太迟了,我还是要在这里深情地说一声——感恩老师、感恩师母!打开尘封四十年的记忆,对三中的记忆是零散的,有的记忆犹新,有的模糊,有些画面依稀在脑海。尽管只有两年,对人生而言极其重要,工作后用到的很多基础知识都是高中的底子。无论是做人还是做事,恩师的教诲终生难忘!作者:茶水(老三中高中九级)写于.10.24图片来自网络壹点号一叶书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858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