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年是中国人最重要的节日,没有之一,守岁又是其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这几天我也写了几篇古人守岁的诗,今天我再给大家分享苏轼的一首诗,因为它唤起了我儿时守岁的记忆。
《守岁》
……
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
晨鸡且勿唱,更鼓畏添挝。
坐久灯烬落,起看北斗斜。
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
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
从整首诗来看,苏轼是在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要抓住现实,努力工作。但其中两句“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则完全表现了孩子们除夕守岁时兴高采烈的喧闹场面。
小时候,我生活在豫北农村。一进入冬天,田地里除了绿色的麦苗,什么也没有。但等下了雪,才有一些好玩的。小朋友们一起堆雪人、打雪仗,玩得不亦乐乎。经常是天黑了,才一身汗一身泥地回到家。
一进家门,还少不了要再挨一顿收拾。因为棉衣、棉裤、棉鞋都只有一套,只能等我们上床了,大人们才把它们都铺在灶火边上烤,第二天再热乎乎地穿着去上学。
入冬时,妈妈做好的一身新衣,过不一个月就袖口开线,肘部露棉,膝盖打补丁了。鞋也好不到哪里去,千层底早已磨得不剩一百,大拇指也不受束缚地挤出了鞋面……一个个小叫花子似的。
最盼望的就是过年能穿一身新衣服,换一双新鞋。其实衣服和鞋子大人早已准备好,就放在那里,每天能看看,也能到学校和同学们吹嘘一下它们的颜色和样式,还相互不服气地说自己的才是最好的,不服就大年初一比一比。
终于等到年三十,孩子们都格外的勤快,打扫卫生、贴对联、挂灯笼……就是为了博得大人的好感,能早一点换上新衣新鞋。晚饭后,新衣新鞋穿上了身,其实并不一定完全合身,但一个个都乐得合不扰嘴。那一刻,每个孩子都是最幸福的人。
当时,没有现在孩子有的手机、ipad、没有电视、没有游戏,甚至没有电灯,经常因为限电而点煤油灯和蜡烛。大人们在喝酒、打牌;我们小孩子只能拿一副扑克玩,无非是“对竹竿”“争上游”之类;或是不时出去放几个鞭炮,挤到大人的桌前吃一两口……
实在困得不行了,就喝几口凉水(当时是不习惯喝热水的),或到外面去吹会儿凉风,就像苏轼说的:“儿童强不睡,相守夜欢哗。”但最终还是无法战胜困倦,不知什么时候就趴在桌子上,或倒在椅子上睡着了,再被大人抱到床上。
再醒时,满世界都是炮声,匆匆吃几个饺子,就上街了,和小伙伴们碰在一起,比着衣服,并相互吹嘘自己真的是一眼都没闭,坚持到现在的,如果大人在身边,也会笑着为我们作证的。
儿时的守岁,想想还是那么温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