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玉米和国际市场接轨,对农民来说有什么

玉米最为一种广泛性保障型作物,早在年我国加入世贸时就已经与国际接轨,不过当时的接轨只是局限在进出口贸易上,并在年到年这15年间,我国玉米价格并没有因为进口问题而引发现象级下跌,反而是一直稳定在一元线,而进口玉米价格对比国产玉米最大时有近两毛的落差,对比可以得出接轨局限在进出口贸易阶段对国产玉米影响不大。

而在16年以后,也就是我国取消玉米托市价格,让玉米以大宗商品的身份以供需关系定价,结果很明显,国产玉米跟进口玉米迅速拉小差距。

而面对玉米价格下跌,有两个群体表现完全相反,首先是工业生产,玉米价格的下落代表的是成本的下降,效益的提升,一些做国际玉米副产品的企业,甚至以此为踏板抢占国外市场,而原材料的下滑连带饲料价格同比下降,引起连锁反应,肉蛋价格稳步回落,从而刺激消费,增加营业额。

这里还要说一句,无论是工业加工还是饲料场,玉米价格的波动对这两个行业都是微乎其微,毕竟两个行业都属于商业行为,水涨船高水落船地,玉米价格的上涨下跌对这些行业的利润影响不大。

而要说影响最大的当属玉米农业种植。

玉米属于大宗作物,在五大产粮区都有种植,而这五大产粮区除了东北玉米补贴还可以以外,其他地区可以忽略不计,可东北玉米价格大多偏低,两者相抵单亩收益也都差不多。

而在玉米亩产不变的情况下,单价下跌势必造成农民收益的下降,长期以往势必加重土地搁荒情况,就收益来看对农民是不利的。

可凡事都有辩证,有句老话“皮裤套棉裤,必是有缘故”,玉米价格跟国际的接轨属于必然也是趋势。

美国巴西也是玉米种植大国,为什么他们出口价元/吨,按说价格不高,却开着豪车住着别墅,而我国玉米价格元/吨,农民却抱怨不赚钱呢?主要原因还是土地的零散化造成了。

当下农民去城市打工的情况非常普遍,尤其是农村青年一代,对农业种植根本不感兴趣,可以说是后在支撑着现代农业,如果这一代人逐步老去,那么大面积土地承包必然成为可能。

而玉米跟国际接轨的最后一步就是耕种模式接轨。

想种的多种,不想种的去城里打工,不但解决了农民的增收问题,还节省了劳动力,可以说一举多得。

当前玉米跟国际接轨已经走过了第一阶段出口贸易,而处于第二阶段价格接轨,中间用了15年,而过度到最终的模式接轨,可能也需要一个15年或者更多,可终点绝对是对民有利。

这里有必要给大家对当今进口形式做一个解读,尤其是转基因玉米的问题,我国农业属于精耕细作,种植出来的玉米颗粒饱满,品质高,而进口玉米在水分跟容重方面跟我国玉米相差甚远,而进口玉米大多流进了饲料领域,而食用玉米方面还是以国产玉米为主,并且我们的进口国在向我国出口玉米的同时,也进口我国的玉米,并且价格也是按照我国的市价进口,所以对未来玉米的走势完全可以放心。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64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