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现在人眼光看上世纪七十年代的人们,物资条件不算丰富,生活的比较清贫。那时候的人们却觉得生活的非常知足,觉得所有平常人的生活都是这样忙忙碌碌,这才是普通人家真正的生活。
天还没亮,床头闹钟响起来了。男孩迷迷瞪瞪的伸手摸到闹钟按了一下上面的停止按键,继续在被窝里躺了一会,觉得该起床了,伸个懒腰坐起来了,随手拉了一下白炽灯开关,30瓦的灯亮起来了。
晚上很冷,男孩看见自己被子又盖上了两件棉袄,知道妈妈晚上又到自己房间,发现太冷,把爸爸和妈妈的棉袄都压在被子上了。
昨天收音机预报是零下13度,脸颊冷冰冰的,急急忙忙套上棉衣棉裤,又盖上棉被捂了一会,然后穿上厚厚的袜子和棉鞋走到屋里的火炉边。
炉子里的煤快烧透了,看不见红色燃烧的煤块,男孩知道昨天晚上爸爸封火的煤又少了。心想几次让爸爸多放点煤就是不听,现在的炉火马上就要熄了,怎么办啊。
这时妈妈从门外抱了一把木材进来了,对男孩说:“你别管炉火了,洗洗去打饭吧”。
妈妈走到炉子跟前把一根木材塞进快熄的煤灰里,大口吹气,木材引燃了,又加进几根木头,等木材全部燃起来就加了一大铁锹无烟煤,炉火燃烧起来,房间立即有点热度了。
男孩到墙边把结了厚厚一层冰的铁桶提过来,放在火炉上面,等冰全部融化了还不等水热起来就倒了一些在脸盆里,用毛巾擦擦脸,用水杯漱完口后坐在火炉边烤手。
妈妈边整理男孩房间边说:“去食堂打饭去吧。”
男孩到桌子上拿出一个饭盆,一个陶瓷碗准备去食堂,母亲交代好早餐要买的品种,男孩说:“食堂就那么些东西,说不说的都是和往常一样。”
妈妈一手提着两个暖水瓶先出门到锅炉房打开水去了。锅炉房比食堂远很多,每次都是妈妈去打水,男孩去打饭。
男孩回头看了看闹钟,指针指向6.20分,食堂6.30分开饭,现在出门正好。男孩裹紧棉袄,拿着打饭的家什出门奔向食堂。
到了食堂大厅,已经有七八个人在排队了,男孩排在后面,一会后面又排上了十几个人。
6.30分食堂打饭的窗口准时打开。食堂有五个卖饭窗口,一般只打开三个,每个窗口排成两排,窗口上方用小黑板写着当天的菜谱,早上稀饭、主食、咸菜,中午和晚上菜谱几乎一样,不是炒白菜就是肉炒白菜,或者是炒萝卜条,最贵的肉炒白菜七分钱,几乎天天如此,雷打不动。逢年过节多个红烧肉,也就一毛五分钱。
五分钟后男孩排到了窗口,要了三份稀饭,四个窝头,二分钱的咸菜,炊事员把稀饭盛进饭盆,其他食物放进陶瓷大碗里,男孩端着小心翼翼的往回走了。
稀饭一分钱一碗,窝头二分钱一个,咸菜二分钱,三个人一顿早饭花了一毛三分钱。
回到家门口,男孩用脚踢了踢房门,爸爸打开门把饭菜接过去摆在桌子上,一会妈妈也打开水回来了,大家靠着火炉围坐在一起吃早餐。
那时候的饭票是必须用粮票买的,大人每月定量二十八斤,孩子们没有粮票是吃大人粮票的,多吃了当月就没有饭票可用了,因此孩子多的人家需要从外面买粮票,记得经常用全国粮票换山东省粮票,一斤全国粮票可以换一斤二两山东省票,好在单位每月都是发的全国粮票。
吃完饭就7.10分了,妈妈用打回来的开水把碗洗完,爸爸已经出门上班去了。
妈妈对男孩说:“放学早点回家,别到处乱跑。”然后就挖了一大铁锹煤把炉火封住,可以保证中午回来炉火不灭。
妈妈忙到现在才有时间洗漱一下,理了理头发,擦点雪花膏护肤油,穿上单位发的棉工作服匆匆忙忙上班去了。
男孩看着爸爸妈妈先后上班去了,自己才拿起书包,对照课程表,把今天要上的课本拿进书包,又打开文具盒查看了一下,提着书包上学去了。
按照现在的标准看当时的生活是清贫的,可是那时人们的幸福指数一点也不比现在差,一切都那么平常、安详、真实和顺理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