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过年,初一要穿新衣服,初三开始唱大戏

北京哪家治疗白癜风 https://wap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ffxbdf/

我们家乡年三十儿的习俗是晚上守夜,一直熬到天亮,迎接新一年。但很少有人真的这样做,只偶尔听说有年轻人玩耍一夜没睡,但第二天不是精神不振就是在倒头大睡,这种状态迎新年似乎并不太佳。我记得小时候有一年除夕去邻居家,和几个小伙伴一起打牌守夜,大概不到11点吧,小伙伴们个个哈欠连天,只好散了。我独自一人踏雪回家,家里人也早熄灯睡了,拍了半天才叫开门。从此就放弃了熬夜守夜的打算。现在的过年习俗是吃年夜饭、看春晚,春晚好看不好看是次要的,主要是放着春晚节目能增加过年的气氛。看到快12点了,一般倒计时几秒时,大家开始抢着放鞭炮。放完鞭炮睡觉,不影响第二天的精神状态。大年初一早上的第一碗扁食,还是要给过世的长辈供上,开始放鞭炮。小时候并没有除夕晚上12点放鞭炮的习俗,大家都是争初一早上看谁早,越早就能先接到福。所以小时候大年初一早上,天还不亮,我就会被鞭炮声吵醒。一睁开眼,就会看到床上母亲放的新衣新帽,地上也放着新鞋子。这是我们家乡的习俗,大年初一,大人小孩都要穿新衣,迎新年。小时候大家都穷,平时是没有新衣服穿的。那时候一般人家都是两三个孩子,大孩子穿过的衣服,会给小孩子穿。那时候的衣服也结实,有的衣服两三个小孩穿过还不破,大人也不舍得扔,会拿去送人。不过,平时虽然穿的是旧衣服,但很少有人穿补丁衣服,只有一些不讲究的年纪大的人会穿补丁衣服。一年中可能只有去参加婚礼或婴儿满月酒吃桌时,才穿一天的新衣服,所以小孩子对新年穿新衣相当期待。看到新衣服,我就高兴地叫母亲给我烤棉袄棉裤,穿上新衣服就去捡鞭炮了。早上吃完扁食,大人会给压岁钱,一般是一两块,而且是毛票。虽然少,但也很高兴,因为终于有了属于自己的钱。压岁钱不能多,收到大票子也只能暖暖手,还是要交给大人的。我记得有一次一个在城里上班的亲戚,给了我一张十块的压岁钱。当时觉得票额太大了,装在口袋也不安心,都不能愉快地玩耍了,直到交到母亲手里才放心。当时的压岁钱其实也没有更多的花处,一般就买几个摔炮、几个花米团儿或两根焦酥糖,就这样也相当开心了。我们家乡的习俗是初一去爷爷家或在自己家过,初二去外婆家。过年串亲戚时,母亲会提几盒果子,这是当时过年流行送的礼品。果子主要有糖角儿果子和“干棍儿”果子两种,糖角儿果子就像白白胖胖的小月牙,外表粘满了白砂糖,入口松软香甜。咬开糖角儿,里面是空的,有少量粘稠的糖稀,有的可以吸进嘴里。我小时候最爱吃糖角儿果子,太甜了,不过吃多了容易腻。这时就可以配着吃些“干棍儿”果子。“干棍儿”果子就像或直或弯的细树棍儿,外表稀疏地粘了一些砂糖,咬起来硬梆梆的,“咯嘣咯嘣”直响。这两种果子都用小纸盒装起来。纸盒用灰白色不太厚的纸做成,大约比书本略小一些,有新华字典的厚度那么高,上面盖一张印刷有恭贺新春之类字样的红纸,用牛皮纸拧成的细绳子扎起来。串亲戚送礼时一般送两盒,一盒糖角儿果子,一盒“干棍儿”果子,两盒放一起扎成一提,外婆家送一提,舅舅们家也各送一提。去外婆家一般会住几天,等到走的时候,果子也被我“报销”得差不多了。过年从初三开始,乡里或较大的村子会请戏班子唱几天戏,俗称“写戏”。戏台子一般搭在村里空旷的地方或直接搭在地里。这时地里的麦苗是不怕踩的,甚至有一种说法,麦苗踩得越狠,开春长得越好。戏班搭好戏台,人群慢慢就聚拢而来。家近的带着凳子坐前面,远的就站在后面。大家都穿着新衣服,面带喜气地问候闲聊。人群四周也聚满了小贩,有卖甜根儿的、卖花生瓜子的、卖花米团的、卖焦酥糖的……。最热闹的是小孩子,或缠着家长要买零食,或者奔跑打闹,顽皮的时不时放一个鞭炮,有时离人群近了,不免遭到呵斥。有的跑到戏台侧面看演员化妆,胆大的干脆掀开布帘进里面看,人一多就会被戏班的人轰出来。戏没开演,下面先成了一个热闹的市场。突然锣鼓声响起,一声高亢悠长的唱腔响起,人群顿时静了下来。随着密集的锣鼓声,或者大幕拉开,或者演员侧身拖着长长的水袖,踩着紧凑的碎步走到舞台中央一亮相,大戏正式开演。唱的剧目都是当地人耳熟能详的,如《穆桂英挂帅》、《卷席筒》、《铡美案》、《寇准背靴》、《花木兰》等。演到经典唱段时,不少年纪大的观众会忍不住跟着一起哼唱,甚至有的小孩子听多了,也会唱上两句。除了唱功,还有武生的功夫也让人们赞叹。比如“打马车轱辘”从舞台的一边翻到另一边,比如用袍子盖住腿蹲着走路扮矮子。还有更精彩的,扮演犯人的演员,表演剧中人情绪激动时,会转着头甩动长长的假发,随着梆子的敲击声越来越密集,演员的头也越转越快,直到把假发甩动得像转动的风扇一样快。还有一个绝活,并不是所有的演员都会。演武将的演员戏帽上会插着两根长长的雉鸡翎,演绝活时,在梆子密集的伴奏声中,演员会慢慢向一边歪脑袋,利用雉鸡翎的韧性,一点点让雉鸡翎直立起来,直到雉鸡翎完全竖立成一条直线。每到这些精彩的时候,舞台下就会掌声雷动。那时候也有“追星”的。村里有一个小伙子,迷上了一个女演员,不仅十里八乡追着看她的演出,连干活、做饭都哼着她的唱段。甚至有时候都忘记了干活做饭,一个人叫着女演员的名字,自言自语地对话,简直都有点魔怔了,成了村里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后来电影电视普及,武侠言情盛行,歌星影帝耀眼,戏曲,这一古老的文化娱乐活动,似乎有点沉寂了。90年代中期,河南电视台推出了《梨园春》电视节目,以戏迷擂台赛的方式鼓励群众参加戏曲活动。我记得有一年的擂主直接发了一辆轿车和十万元钱,消息很快传播,极大鼓舞了群众唱戏看戏的热情。《梨园春》一直办到现在,对中国戏曲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一个民族,只有保有自己的文化特色,才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所有图片来自网络,侵联删。)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5115.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