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新闻客户端记者严粒粒
7月17日,铁流、赵方新长篇纪实文学力作《烈火芳菲》分享会在线上线下同步举行。《烈火芳菲》以真实历史事件为基础,描绘出一幅抗日战争时期感天动地的胶东乳娘群像。作家铁流、赵方新经由数年爬梳史料,并进行了大量的采访工作,绘就的一幅血火奔涌、荡气回肠的革命画卷。
"乳娘"是山东红色文化的一面鲜艳旗帜,也是全国根据地英雄女性群体的典型代表。
在抗日战争期间的战场后方,有这样一群女人,虽然没有走到前线,但在后方为八路军抚养一千多个孩子。她们有的十六七岁,有的二十一二岁,就这样成了“乳娘”。铁流介绍《烈火芳菲》书名的含义:“‘烈火’指的是男性革命者,‘芳菲’则代表了女性。”书中的创作结构,让《烈火芳菲》前半场以男性为主角,但也不乏女性的参与;后半场以女性为主角,也兼顾男性的故事,他们刚柔相济,共同绘就了一幅血火奔涌、荡气回肠的革命画卷。
报告文学,重在真实。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黄发有评价,《烈火芳菲》是用脚走出来的作品。“为了写这本书,两位(作者)跑遍了胶东很多非常偏远的村庄,后来还延伸到了北京、上海、杭州、成都等地,采访曾经的‘乳儿’。采访的素材几百万字,而最后成书只有几十万。”
在采访“乳娘”们后代的时候,铁流、赵方新就此听到许多感人故事。“在抗日战争时期,日军到胶东扫荡,冬天的胶东是个大雪窝子,两位乳娘抱着一个八路军的孩子,那时候的女性还裹着小脚,两位乳娘也就十七八岁,好不容易带孩子跑到山上。大雪封山,孩子冻得哇哇大哭。两位乳娘穿的是过去农村那种大裤裆的棉裤,其中一个乳娘就把孩子放在棉裤里。为了让这个孩子少受一点寒冷,两位乳娘面对面抱在一起,用体温温暖、保护着孩子,孩子拉屎撒尿全在乳娘的裤裆里……这样场景咱们想象不到,在那个年代好多的故事情节,在今天听起来不可思议,如果不是采访,根本也虚构不出来这样的故事。”
保持着一颗义无反顾的赴死之心参加革命工作的张静源、为了不做俘虏挣扎着爬上石垛子自缢身亡的烈士刘福考、以装疯卖傻的方式作掩护为组织送情报的王淑贞、为抚育的乳儿献上全部的乳娘戚永江、19岁就哺乳革命者后代的王奎敏、“胶东十二姐妹”等鲜活的人物,就此跃然纸上。
“《烈火芳菲》的创作是抢救式的创作,要是我们不去写的话,她们的故事就永远被带进了坟墓,也永远失落在历史的长廊里。”铁流说。山东师范大学文学院院长、山东省作家协会副主席孙书文认为《烈火芳菲》是一部有生活、有历史、有文学性的作品。“文学艺术本身怎么打动我们?这部作品把历史的力量、生活的力量、文化的渊源等都激发出来。两位作家把人的命运、人的生命放在历史的大背景中来锤炼,如书中所说,人的命运被历史击成齑粉但尊严依旧存在,这种人的力量,变成激励我们的一种力量。”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