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经的王国

白癜风偏方有效吗 http://m.39.net/pf/a_4564815.html

六、七十年代的伊春林区,“山上”林场家家户户的“三大件”都是统一标配和“口径”:挂钟、缝纫机、自行车,那可是日子过得是否达到富裕程度的标准和象征啊。至于后来家庭中出现的手表、收音机、录音机、实木家具、摩托车、黑白电视机、彩色电视机等则不在此例、另当别论了。

挂钟就是家里“公正无私”的“时间调度员”,除了嘀嗒嘀嗒地响个不停之外就是按部就班、准时整点地当当当地“发号施令”,大人上班、孩子上学、一日三餐、早睡早起等日常起居规律都由它定,且都要无条件服从于它。缝纫机亦必不可少,是母亲的最爱和专宠,平日里解决一家人温暖问题的缝缝补补,逢年过节时大人孩子的新棉衣棉裤新单衣单裤都得烦劳它大显身手哩。

儿时小孩钦羡的“大金鹿”

大概是大哥在林场学校初中一毕业就把他用过的书本笔等所有学习用品统统都“发”给我和二哥、时刻准备上山干活的时候,家里终于添置了第三样“大件”:一台青岛产大“金鹿”牌自行车:漂亮的弧形弯把像海鸥飞翔时展开的双翼,前轮手刹,刹把在右车把下方,后轮脚刹,浑身上下透着一股坚韧、刚强劲。在林场崎岖不平的山路上骑着它,驮人驮柈子两不误,“皮实”且“扛造”。不久姐姐也“下学”准备上山干活,一台自行车不够用,父亲“托”曾经同在“小工队”干活、后来调到商店里当店员的工友批“条”领“票”才买到一台价格不菲、略显笨拙的哈尔滨产“孔雀”牌自行车。那时邻居、同学家里还有上海产的“永久”和“凤凰”、天津产的“飞鸽”、沈阳产的“白山”等平把自行车,前后轮都是手刹,轻盈秀气。在那个周遭都是荒山野岭、几乎与世隔绝且刚刚解决饥饱问题的“犄角旮旯”里,竟然活跃着一支如此数量巨大、品牌众多的“现代化”交通工具队伍,不能说不是一个奇迹和奇观。

那时家家户户的孩子都多,少的二三个,多的八九个,按照年龄大小排队,闺女小子的都“接上溜(liu四声)”了。也许是受到大哥哥大姐姐们骑着自行车上下班时那“翩翩风采太美妙”的熏染和“勾引”,我十岁左右的时候,就和“般大般”的孩子们开始极力模仿他们的样子学骑自行车了。怎奈人小车大,人和车都有些不听“使唤”。经过独自揣摩和相互切磋,终于总结出“骑”车的姿势不外乎两种:“掏裆”和“骑大梁”:前者中用不中看,总有一种被车子“主宰”和“牵引”的感觉:双手攥把,身在左车在右,右腿从大梁下边跨越链盒踩在右侧车蹬上,左脚或蹬地,或蹬车,均可,这样可以随时随地“上车”“起车”“蹬车”和“停车”“下车”,关键时刻两只鞋底还可以同时快速落地当“刹车”;后者中看不中用,但也算是“驾驭”了:腿短“梁”高,根本够不着车座,蹬的时候身子必须左右来回“偏”的同时上腿呈倒“V”型高抬和下腿伸得溜直,否则车子大梁“硌挺”。即便如此,动作仍不失为潇洒。只是“下车”的时候往往掌握不好平衡度和“火候”,“一愣不愣”连人带车一齐摔倒在地上或者路边的草窠里。即便如此,娃娃们一个个仍“跟风”似的发扬“从哪儿跌倒就从哪儿爬起来”的精神,坚持不懈,毫不气馁。经过一番“灰么土脸”、“汗么流水”的“风霜苦”,终于“偃苗助长”一般地“自学成才”、换来可以炫酷炫耀的“扑鼻香”了:有事没事地从走路的小伙伴身边刮旋风般地掠过,伴着一路欢快悦耳的铃铃声“风驰电掣”般地“驶”向“远”方,真乃风光无限、威风十足、尤不可小觑啊。

邮递人员专用的“永久”牌“邮”车

到了年,学校生源锐减,按照上级部门指示规定,“山上”林场初中撤点儿,只保留小学年级(后来小学年级、学龄前儿童的幼儿园也都撤点儿了),适龄的中学生都要到“山下”林业局的中学住宿上学。大势所趋,为了圆我儿时的大学梦,我毅然决然地离开生我养我的父母和家乡,离开我的哥哥姐姐和儿时的玩伴,断了音信一般漂泊到千里之外的老家山东省胶南县,在张家楼乡一所中学就读,住在离学校三里远的姥爷姥娘家。就像不敢想家、不敢想回家一样,那时骑自行车上学放学同样是我从不敢奢想的事,所以我和同村大多数其他孩子一样,每天用脚步丈量着村庄和教室的距离。家离学校较远的学生,虽然都是农家子弟,但每个孩子仍“人手”一台或新或旧的自行车。一到临近上课时间,那条通往学校、南北走向的黄土路上便载满了匆匆前行的自行车,像赶大集一般车水马龙、川流不息。在学校,距离教室十多米远的屋檐下,挤挤插插、一辆挨着一辆地摆满了自行车,从东到西,排得与相邻着的三间教室一般长,操场上其他班级、年级亦是如此。上课了,伴着教室里朗朗的读书声,或烈日骄阳下,或寒风细雨中,有时浸润了浓酽的海雾,一辆辆自行车整装待发、静候归程。放学了,所有的嘈杂都化作了回家时的轻松和愉悦,又是车水马龙,又是川流不息,只是由汇聚成的“大河”分支成涓涓细流的“小溪”,“淌”进四面八方、烟雾迷蒙的村庄里……后来,我看到有比这更加壮观的场景:在某一个大城市的国营工厂里,下班时间到了,成千上万名职工骑着自行车如泄闸的洪水一般喷出大门、涌向街头,那人头攒动、车轮滚滚的气势犹如千军万马、万马奔腾一般浩浩荡荡、一泻千里,大有泰山压顶、高屋建瓴、无不战胜一切困难之势。那时的我被“自行车王国”的力量和伟大深深地震撼了。

美国未来的布什总统携夫人在北京

后来有一回,我无意中看到一篇报道介绍说,当年,未来的美国总统布什携夫人在华期间,夫妇俩夫唱妇随一般骑着中国制造的自行车与中国民众一道笑容满面、和蔼可亲地“涌”在北京的大街上。或许,在外国友人看来,与自行车“相依相伴”,健身,环保,亲民,清廉,轻松自在,不愠不火,有着中国先哲“治大国若烹小鲜、无为而治天下”的韵味和中国传统文化中“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刀耕火种、返璞归真”的元素在里面。然对于千千万万的普通中国民众来说,它确是生活中的必需和必不可少。

后来,经济发展了,针对不同领域的消费群体,自行车家族“繁衍”得越来越壮大了,颇有些量身打造、私人订制的意味:小巧玲珑、玩具一样的儿童车;精美俊俏、行驶起来如飞蝶翩翩起舞一般的女士坤车;青春飞扬、个性独立的男中学生赛车;双排四轮、可同行同语的情侣敞篷车;美化城市一线风景又昙花一现般的共享单车……造型新颖、别致多样,只是我一一叫不出它们的名字和出处。

即如和我同龄的七零后年少时一提起“车”字肯定是指某某牌子型号的自行车一样,现在,九零后的年轻人一提起“车”字自然而然指的就是汽车了,而且言必称国产、日系、德系、韩系、欧系、独资合资等,性能款式性价比等如数家珍、一一道来。当年堪称“旧时王谢堂前燕”、几乎只有外国资产者才配拥有的各式“私家车”,现在已是“飞入寻常百姓家”了。不消说繁华的一二三线大都市,就是在一座普普通通、毫不起眼的县城里,各种品牌型号的汽车也已是随处可见、车流成“河”、担当起街面上的主角和主流了。但它给人们生活带来安逸舒适、方便快捷的同时,也在消耗着能源、占据着空间和污染着空气,也许,这就是所谓的社会发展和历史进步吧。街头巷尾也有零零散散骑自行车的,大约是六零后和七零后,如阳春季节里的白雪,苟延残喘一般,成为现代生活画面中可有可无的装饰和点缀。昔日里遍及城市街道、乡村小路的自行车一族悄无声息地消失于大众的视野中,成为历史中的回忆和记忆中的历史了。然“金鹿”、“永久”、“凤凰”、“孔雀”、“飞鸽”、“白山”……这些曾经如星火燎原一般“燃”遍祖国塞北江南天涯海角、曾经耳熟能详如雷贯耳群星闪耀熠熠生辉的名字所铸就的那一段朴实无华的生活阅历和文化传承都深深地根植在六零后、七零后的脑海里。还有“布总统”携夫人不远千里万里飞过大洋彼岸来亲自运用、操作、体验、感受到的“中国实践”和“中国力量”,都深深地难忘于“王国”曾经支撑起来的那个年代和时代。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1620.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