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有种说法,“不过冬至不冷”,12月22日过后,伴随着冬至的降临,天气也来到了中国一年来最寒冷的时刻。
这时候,宝妈就会这样想:天气气温骤降,我可要给宝宝多穿点衣服,捂严实些,这样宝宝就不会感冒,身体倍棒。
外有棉袄、棉裤,家有暖气、空调,床上有暖炉、电热毯,宝妈们的这一套操作,真是让人体会到了母爱的伟大!
但是,冬天给孩子穿衣,真是越多越好吗?其实不是的,有些时候,给孩子多穿衣服,反倒会害了他们!
孩子穿太多有什么不好?
1.把孩子捂成球,可能会阻碍身体发育
幼儿期(3~6岁)、儿童期(6~11岁)的孩子们正处于身体发育阶段,他们正处于好动的年龄,每天可能都有剧烈的运动量。
家长给孩子们穿太多衣服,把他们捂成球,会间接地束缚住孩子的手脚,让他们跑步、抓取东西非常不方便,长久以来,可能就会影响孩子的身体发育。
2.孩子新陈代谢旺盛,衣服过多,可能会引发皮肤疾病
有一种冷是“妈妈/奶奶/姥姥觉得你冷”,这种冷同时也是一种人文关怀,不过这种关怀只要藏在家长心里就好,不需要强加在孩子身上。
孩子的体质和成人不同,民间不是有种说法:孩子火气壮。
医学角度讲,孩子火气壮的原因是他们的新陈代谢速度非常快,细胞旺盛,产生热量大,身体容易出汗。小孩子活泼好动,在外面跑一圈,出一身汗,风一吹,就容易感冒。
感冒只是次要的,若是身体皮肤比较敏感的孩子,还会引发湿疹、毛囊炎等皮肤疾病。
兜妈听朋友提过一嘴,她就是给孩子穿了太多衣服,保暖内衣、秋裤、棉裤,围巾等等全部上阵,孩子出去跑了一圈,再回来衣服身上全是汗,仔细一瞧,后背上起了一堆小红点,去医院治病就花了好几百,关键孩子还要受苦,对不对?
3.抵抗力下降
任何事都有一个度,超过这个度,就会产生不好的影响。家长给孩子适当穿衣服,只要起到避寒效果就可以,但若是觉得穿的越多越好,那就大错特错。
衣服过多会阻碍孩子对外界环境温度的感知,让他们的调节能力变弱,从而降低抵抗力。
此外,孩子穿衣过多,还有可能患捂热综合症。
捂热综合症多发生于1周岁以下的婴儿,特别是刚出生不久的婴儿。多因给孩子过度保暖或捂闷过久而引起,也称蒙被缺氧综合症。
症状的主要表现多数是体温过高、面部苍白、全身大汗淋漓,严重者可能导致呼吸困难和脏器衰竭,乃至于死亡。
朵朵是一对双胞胎女儿中的姐姐,某天,妈妈觉得睡梦中的朵朵不太对劲:大汗淋漓,嘴唇发绀,脸色发灰,身体不时抽搐。
医院后,才得知朵朵高烧41℃,医生立刻确诊为:捂热综合症,但因为送来时间太晚,错过了抢救时机,最终遗憾离世。
医生询问家长后才得知,朵朵身上穿着保暖衣服,盖着厚实的棉被,电热毯一直在运作。孩子本身就火力壮,这种过度保暖的做法,直接让朵朵离开人世。
那么,冬至降临,家长要如何判断孩子的体温?要怎么给孩子添衣?
孩子穿衣要“三暖”
1.孩子后脊要暖
现实生活中有一个常见的误区,那就是妈妈们判断孩子体温的标志,就是摸手或脚丫。只要孩子手脚冰凉就一定冷了吗?并不是这样。
孩子的末梢神经比较差,手脚长时间露在外面,温度低比较正常。判断孩子体温的标准,第一点就是摸孩子的后脊。
后脊处于后背和后脖子交接处,如果后脊是温的,就说明孩子现在的温度正好;如果后脊是凉的,就说明孩子身体有些发冷,提示你要穿衣了。
兜妈在这里推荐的搭配就是毛衣+小棉袄,在家的话,只要穿衬衣+毛衣就够了。裤子的话,推荐羊毛裤。出门的话,建议披上围巾,护住脖子,免受寒风侵袭。
特别提示:最好不要给孩子穿保暖内衣,保暖内衣太紧,贴在孩子身上会让他们不舒服,保暖内衣的材质对孩子皮肤也不好。
2.孩子腹部要暖
中医理论讲,脾胃虚调,就是体内湿气重,而脾胃所在的地点就是腹部。腹部不适,可能会引发各类疾病,最常见的就是小儿腹泻、腹痛等。
家长要护理好孩子的小肚肚,出门在外要把他们的衣服塞进裤子里,不要让他们掀衣服。
在家里,视情况而定,可以不用给孩子开电热毯,但是一定要把腹部藏在被子里,千万不能让孩子腹部着凉。
正常来讲,孩子的腹部最柔软也最易保护,在家里只要给孩子披上毛衣或者马甲+棉衣的组合就足以抵挡严寒。但是,孩子是好动的,只要家长看住孩子不露出小肚肚就可以啦。
3.脚部要暖
俗话说“冻头捂脚,胜似吃药”。这句俗语告诉我们,头部可以适当凉爽,但脚一定要做好保暖工作。脚是血液循环的最下部,脚温暖,全身才会跟着温暖。
生活中,许多家长都错误的认为袜子越厚越好,但其实袜子厚,不吸汗,容易让袜子潮湿。袜子潮湿就会引起孩子脚部发凉。
兜妈建议选择纯棉、透气性好的袜子,这样对宝宝足部保暖更适宜。
另外,冬天鞋子的选择也颇为重要,不要太小,建议宽松为主,质地也以透气吸汗的全棉更好。
冬至到来,天气骤降,孩子穿衣可不是越多越好,家长要注意孩子这“三暖”,才会让他们开心的过冬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