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民俗声音:张村长
三四十年前的小时候,在沭阳、东海、海州、灌云这一带,农村民间有种游戏叫做“打梭”。
打梭,是以前流行于我国长江以北地区农村民间的一种体育式、比赛性的儿童游戏,根据史料记载,从宋朝已经在民间开始兴起。我们苏北地区叫“打梭”,河南开封话叫“打苏”,东北、北京、河北、山东、山西、内蒙叫“打尜(ga)”,宁夏叫打梭儿,胶东话“砍茧”,也有的地方叫有的地方叫“打鸟”。
大约在改革开放以后、年前后逐渐消失,现在年龄小于40岁的人估计不但没玩过,见也没见过。
在我们小时候,特别是冬天的时候,是那时孩子的最喜欢的游戏之一,几乎所有男孩子都玩,有些类似西方的垒球和棒球,不同的是没有抛球手和接球手而已,估计说不定西方的垒球和棒球就是从我们的打梭游戏转化而来的,就像足球一样。
今天我就仔细的给大家来讲一讲。
顾名思义,既然是“打梭”,那么关键字就是“打”和“梭”,先来说说“梭”。
“梭”的形状就像织布机上的“梭”,两头尖,中间粗,所以根据其形状而叫“梭”。“打梭”首先要有“梭”,“梭”是用硬木棒削成的,找一根槐树或者枣树类的比较硬的树棍,取大约20-30厘米长,然后去皮,用刀将两头削尖则可。
“打梭”另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工具就是“打梭板”,类似于垒球、棒球的球棒,打梭打梭,要有东西打这个“梭”才行,“打梭板”就用来打梭的。
“打梭板”可以是50厘米左右长度的木板,也可以是鸡蛋粗细的棍子,当然了,木板的后面手握的地方要削细一点,这样才能可手(握住),木棒也一样。
再来说说“打”,也就是如何玩。
首先第一步要先找一块相对宽敞、空旷的地方,然后“分头”,一群孩子,要分成两队,两队中人数对等,和我一队的,属于“我们一头”的,这是我们地方土话,就是一伙的、一队的,如果人数不能对等,实力比较强的一头中人数就得相应减少,比如年龄比较大的,或者体力比较强的,这样好平衡双方实力,也是公平起见。
第二步就是要在地上划个框,“梭”必须放在框内打,有的不划框,就划一条界线,或者挖个“梭”坑,也就是稍微凹点的小坑,“梭”必须放在线上打或者放在小坑里打。
当然,也可以先划好框或线或梭坑以后再“分头”。
第三步就是决定哪头(哪一队)先打(开局),我们一般是揲(die)草棒,用两根细细的树枝或草节攥在手里,约定好事揲到长的还是揲到短的先打。也有的用剪刀石头布来定的。
第四步就是开打了。打之前,把“梭”放在线上,或者框里,或者“梭坑”里,一般放在线上或者框里的时候,会用小土块或者短树枝之类的东西将梭头垫高(要看双方怎么约定,也有不让垫的),这样打的时候梭会蹦的更高。打的时候,人蹲下身子,用打梭板或者打梭棍用力的向下砸梭前面的梭尖部,在梭蹦起的时候,迅速用打梭板或者打梭棍把梭向前方猛击,打的越远越好,当然了,在梭蹦起的瞬间也有击不中梭的,每一轮一人只能打一次,凡是击不中的,就失去一次机会,由队友接着打。
第五步就是“搞梭”了,这个“搞”字不知道怎么写,就用“搞”字代替吧,大概是“丈量”的意思,“搞梭”就是用步子丈量梭被打出的距离,先有打梭的人根据距离进行目测估算大概有多少步远,然后“作数”,也就是报出算多少步,然后由对方出人用步子量,“搞”的时候,从打梭线的位置算起,“搞”的人一般都会后退几步助跑,然后以最大的步伐向前方的“梭”量过去,凡是被“搞上”的,此次计数算对方,“搞不上”的,算是打梭一方的。比如,打梭的把距离算10步,“搞”梭的在10步或10之内丈量完的,算是“搞”上,多出10步的,算“搞”不上。
最后的输赢是以游戏结束时双方得数多少来定的,得数多的算赢,当然这里的算包括“搞赢”对方打的梭所赢来的数。
我们那时候都是穿的老棉裤,“搞梭”的时候难免会把裤裆给挣开了,每天晚上回家母亲都得替我们缝裤裆,当然,免不了一顿爆捶,不过第二天仍然会再来。
事实上“打梭”这种游戏,在以前的农村民间,不但孩子们玩,成年人有时候也会玩的,不但是一种乐趣,同时也锻炼了身体!那时候农村的孩子身体好,跟这些传统的游戏锻炼也应该是有关系的。
打梭也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就是在打梭的时候,有打梭板失手打到人的,或者是梭蹦起来的时候蹦到人的。
另外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游戏的时候产生纠风克仗的(打架),这样要“恼”好长时间不在一起玩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