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民俗文化挖掘:消失的木帮(上)
吉林,被山负海之区,处关东三省之中,而海岸延长;南起图们江,北尽库页岛,地方包络几三千余里。自洪荒以来,迄为射猎时代,未进于农业,利在丰草长林。成千上万年以后,草叶腐积,土质益沃,连山老林,荫蔽丛积。
“吉林”满语为“吉林乌拉”。吉林,沿近之谓;乌拉,大川之谓,意思是沿江靠水的地方。吉林最早以前称作“船厂”,顾名思义,就是造船的地方,而造船所用的木材均是来自于长白山。
最早以前,交通不便,长白山砍伐下来的木材,全靠江来流放。从事放排的这些人,称作“木帮”。“放排”是九死一生的营生,不知有多少勇猛的汉子,一去不归,葬身于大山大江之中,尸骨无存。曾经有个闯关东过来的山东汉子,刚一落脚就和一伙木把上江边穿排。上活三天,一锛子飞了,小腿当时就砍断了,疼得死去活来。深山老林里无医无药,一起干活的工友只能用榆树皮把他的断腿给缠上,给他咬了一块大烟膏子止痛,余下的只能交给老天了。几天后,他的骨头就黑了,腿也烂了,人活活死了。像这样的事,不计其数。
01
木帮是和放山、狩猎的人一样,走进深山老林,去从事野外的劳作,向大自然索取,所以也可统一称为“放山”。他们的活主要分为“山场子活”和“水场子活”两种。“山场子活”是指木帮们在山上把大树伐倒、打岔、拾掇、运下山;“水场子活”是指木帮们把山上运下的原木穿成排,放到江里流送。
山场子上一个场子有一个大柜,其下是二柜,下分场子把头;爬犁头、槽子头,各司其职。而干活的那些人则统称为“木把”。过去的东北比现在要冷得多,差不多从十月份开始,山里就开始下雪了。每年到了这个时候,老木把们就知道差不多该“开套了”。
木帮进山后,统一住在一间搭建好的木房子中。少则几十人,多则上百人,南北大炕,一个挨一个地睡。地当间是一只大炉子,专门有“小打”负责看管,日夜烧火,可是屋里还是寒风刺骨。木把们整天在没腰深的雪壳子里走来走去,从脚到裤腰都是水淋淋的,冻着冰碴,晚上回到大房子,先要烤鞋和棉裤。早上天刚蒙蒙亮,把头就喊一声“起!”。这时木把们要迅速摸靰鞡鞋,准备工作,稍有怠慢,把头的木棒子就会擂在你的头上。在山上,把头打死或打伤一个木把,就像踩死山上的一只蚂蚁,既没有人管,也没有人在意。生命在这里,贱如蝼蚁。
长白山,原始森林,树木遮天蔽日。木把们伐木有许多说道,渐渐地就形成了一套规矩。比如在伐木之前要先搭山神庙,里边供上山神爷,然后所有人在把头的带领下,齐刷刷地跪倒,向山神爷祈福。祈福完毕,才能开锯。头一锯要放“顺山倒”,以示这一季都会顺顺当当、平安无事。
过去,采伐条件非常简陋,并没有机械化设备,全靠人力。大多是两人一组,快码子大肚子锯,一人一柄开山斧,斧头差不多有半尺宽的刃,两人对着放,一个左撇子,一个右撇子,全凭熟练和胆子大。放每棵树前,先用开山斧砍树的根部,查看一下有没有腐朽或瑕疵,俗话叫“叫山”。如果有一点弯曲,俗话叫“过性木”,不采不伐。林子大,木头好,可以挑着做。砍到差不多时,树会发出“咔咔”的响声,凭这个要判断树的倒向,同时“喊山”,给其他人发信号。
02
喊山有三种:顺山倒、排山倒和迎山倒。
什么是顺山倒?树生长的地方往往是山坡,而且树的根部倾斜山下,这样树的采伐后一定会顺着向山下倒去。顺山倒的树小头朝下,树根脚平稳地连在树墩上,下锯下斧都可从容不迫,比较平安保险。所以顺山道往往也是一种吉祥的表示,往往开锯前或年节加上老把头的生日,这一天的一早一晚都要罚一棵“顺山倒”,以示平安和吉祥。
什么是排山倒?就是指树横着倒向山坡。这种树生长的地理环境往往是在不十分平坦的山林地带,树的根部在下锯后向两边斜去。这种倒法最易形成“罗圈挂”,也叫“吊死鬼”。这种情况,伐倒的树有时会同时压在几棵树上,形成一个罗圈状,需要木把钻进罗圈,将支撑树放倒才行。对于这种活,木帮人常说:“钻进罗圈套,木把命难保。放倒大树赶紧跑,稍慢一步命报销。”所以排山倒往往也象征着他们命运不济,要摊上横事,不吉利、不顺当。
什么是迎山倒?是指树向山上倒去,这也是一种吉祥的方式。这样的树往往根部底下长,山的坡度较大,木把顺从其长相和坡度,使上榨深,下榨浅,以便形成迎山倒。“迎山倒”的危险性比较小。
大树伐倒,木把提前要把伐倒的大树上的枝枝杈杈都砍掉,只剩下巨大的原木。然后靠人力将这些原木归置到开阔处,准备往山下运。每根原木差不多都有磨盘粗细,十几米长,抬这种木头的劳动强度非常大,很耗体力,所以木把们会大声地喊号子。比如:
千斤重哪,嗨嗨;众人抬呀,嗨嗨;快快走呀,嗨嗨。
这是素的,也有荤的:
什么是四大红啊?庙上的门,嗨嗨;杀猪的盆,嗨嗨;大姑娘的裤子,嗨嗨;火烧云哪,嗨嗨。
领头的喊一句,大伙嗨嗨两声,步子迈齐了,拼上劲地抬木头。
03
把山上的木材集中到山下或江边,准备穿排流放,这道工序山上叫“集材”。
这一切都是在冰天雪地里进行,很危险。堆积成山的原木想要运到山下有几种方法,一种是用称作“疙瘩套”的爬犁往山下运。将原木的一头掏上眼,串上绳索,系好吊子,然后爬犁一来,搭上一头便走。爬犁有两头牛的,也有三头牛的。两个人配合,一个在前面牵牛,一个手拿挖杠,前后左右地跑,不停地左右拨道。山势陡峭,冰雪地滑,经常稳不住吊,俗称“跑坡”。“跑坡”就是爬犁下山时的冲力过大,牛稳不住,巨大的木头从上而下直贯下来,往往人死畜亡,最后连尸体都寻不着。
除了用牛拉,还有一种方式称为放“箭子车”或是“放冰沟”。是在选好的山地上修出一条雪道,然后把木头一件几件地放下去,原木就像坐滑梯似的,一直滑到山下。这种运送方式比疙瘩爬犁要快得多,可是危险性也更大,而且要看山势是否合适。
如果山坡较缓,适合这种方法,木把们提前选好山景坡地,趁着没下雪时就挑开两三米深的深沟。等到雪落之后,土沟就会被厚厚的白雪覆盖住。这时,木把们再跳进沟里,靠人力,一脚一脚地把雪踩实,从山腰到山下,很耗精力。等到踩实后,再往雪上不停地泼水,使沟底子上冻得邦邦硬,形成“冰沟”。
冰沟的中间会设有“挡”。“挡”是一种顺木,一米多长,在木楂的格子里。一旦木头飞得过快,立刻出挡,这样就可以减速,减少冰沟下面人员的危险。控制“挡”的人要精明灵活,耳朵好使眼睛快,时刻防止木头跑坡。
“放冰沟”时,木头沿着冰沟,自上而下,一路飞奔,风驰电掣,隆隆作响,就像一架巨大的飞机从跑道上飞奔。木头一头冲起的雪粉在空中弥漫着,寒风吹刮着空中的雪和冰块打在脸上,人都睁不开眼睛。放冰沟前,山上会有人敲锣,以锣为信号,提醒下面的人注意。冰沟一般会设有五个挡口,从上到下,五个人看着冰沟,调整速度。
放冰沟一旦“跑坡”,木头就会从冰沟里飞出去,然后像箭一样在林子里飞,莫说是人,磨盘粗的大树都招架不住。一旦撞上人,血肉纷飞,瞬间就消失了。
(上集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