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阔别家乡,如今已是74岁高龄的崔琦在踏上魂牵梦绕多年的故土那一刻热泪盈眶,转身抱着自己熟悉的亲人号啕大哭。这个闻名中外的老人在这一刻哭得像个孩子一般,在场的人无一不为此感到动容而泣下。
崔琦院士是第六位获得诺贝尔的华裔,而他是如何从一个普普通通的中国农民的儿子到出国留学,再到获得世界殿堂级荣誉奖的科学家,崔琦的人生究竟有着怎样的传奇经历?他又是为什么这么多年不愿回家呢?在他的身上究竟有着怎样的故事,让我们来一起看一看吧。
崔琦的母亲王双贤是河南宝县人,当时的王家有着数百亩良田,是一个大户之家的女子,而父亲崔长生则是一个地地道道的农民,靠种地养家。
虽说王双贤大字不识几个,但做起事来非常有条理,为人亦是十分和善,是当地有名的贤妻良母。而崔琦是家里的老幺,在他上面还有三个姐姐,因此年出生的崔琦是家里唯一的男孩。
即便如此,母亲也从不娇惯着儿子,她深知,人必须要能吃苦、爱劳动才可以,不然就会养成好吃懒做的习惯,因此对崔琦的要求极其严格,崔家的家规严在当地也是出了名的。懂事的崔琦也从来不在外面玩耍,放学回家不是帮父母做家务就是复习功课。
年,崔琦小学毕业,但因为当地没有中学,崔琦只好辍学在家帮家里干活。解放后,崔琦去其他小学当代课老师。崔琦讲起课来通俗易懂,非常有意思,大家都喜欢跟着他学习。
为了儿子的长远发展,母亲再三考虑之后决定让12岁的崔琦靠前两年去香港的姐姐,并完成学业。临走的前几天,母亲一针一线为儿子着急做了一件棉衣、一条棉裤,两身内衣还有几双鞋袜。“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却不曾想,自己从此再也没有见过儿子。
年夏天,崔琦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培正中学。之后崔琦在第二年赴美深造,就读于美国伊利诺伊州奥古斯塔纳学院。
那时的他是全校唯一一名华裔学生,但他并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慌张与不自信,性格沉稳的他为了尽快适应大学生活,更加努力地练习英语口语,认真学习。
在学习中,崔琦为了提高自己的专业能力,总是最刻苦的那一位,并且不断扩充自己的学习领域,因此他的物理、生物、化学、中英文等学科的成绩也非常好。为了进一步深造,在毕业后就立刻选择前往芝加哥大学作为自己下一个人生转折点。
然而他可不是一个只会研究物理的“书呆子”。在大学的时候就充分展现了自己广泛的兴趣爱好,是一个集体育、文娱为一体的翩翩少年。
他矫健的身影经常出没在篮球场上,在学校的游泳比赛中还拿到过名次;不仅如此在校园联欢会上,他表演过个人独唱,并且担任过乐队的指挥员。在大学毕业时,曾有同学这么评价崔琦:“六尺身材堪渭高,天赋英聪功课好……”
要说越努力越幸运,在芝加哥大学的崔琦也非常荣幸地成为了史达克教授的徒弟。在史达克教授幽默的物理教学方式以及在探索物理过程中所触碰到的无限奥秘,不禁让崔琦对物理学科彻底着了迷,这也使得他后来一直在物理学的知识海洋中的尽情遨游。
在大学里崔琦曾与一位挪威裔美国女同学非常要好,这也就是他后来的妻子琳达。说来也算是缘分,琳达也考入了芝加哥大学。在一个陌生的环境中,和琳达的再次相遇使得他们的心相互靠近,再加上崔琦的风趣幽默、才华横溢,俩人很快坠入爱河,不久就结为了夫妻。
于是在年,崔琦也顺利拿到物理学博士学位,并凭借着自己过人的专业知识去往诺贝尔实验室工作。并于年解释了电子量子流体这一特殊现象,因此而获得了诺贝尔物理学奖。
在这之后,崔琦的成就非常多,在中国科技的发展中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而他不知道的是,早在他奥古斯塔纳学院求学时,父亲就因国内大饥荒活活饿死。作为家中唯一的儿子,理应立刻回国尽孝。可是他的母亲却怕他担心、怕影响到崔琦学习,一直隐瞒着这件事,不让任何人向他说起。
初到香港的崔琦曾给母亲写过两次信,都表达了语言不便,环境陌生自己生活非常艰难,并且很想家,想念母亲和家里的小伙伴,希望能回去的迫切心情。
母亲王双贤收到信后心疼不已,泪流不止,尽管自己也十分想念儿子但她考虑到儿子的未来,将思子之情深深地埋在心里,通过他人向崔琦回信:不要想家,要好好念书,我们在家等着你学成归来。
也正是在母亲的鼓励下,崔琦沉下心来投入到学习当中,刻苦求知。就这样崔琦靠着全额奖学金完成了中学学业,后来到美国留学。
而此时在家乡,他的父亲崔长生则受到“大运动”的影响,被认为是“富农”,受到过一次批斗。据称那群人蛮不讲理,把家里的锅碗瓢盆都没收,拿着棒子打崔长生打得非常狠,随后就病倒了。在大饥荒的年代又没有吃的,第二年崔长生就饿死了。
痛苦总是结伴而来,在父亲去世的没几年,由于社会局势的突然变化,因母亲常常与香港的亲人联系,背负上“里通外敌”的罪名,再加上对丈夫和儿子思念,崔琦的母亲不久也抑郁而死。
父母的离世对于崔琦来讲,是一种重大的打击,而远在国外的崔琦也因没能见到父母的最后一面,后悔终生。
对崔琦来说,哪怕有了再大的成就,而父母却没办法一起见证这是他所不能接受的。以至于在回到祖国之后,有人希望他回家乡看看,崔琦一直推脱。而他对外的说法是:父母永远在我的心中,回不回去并不重要,不在于形式。
其实能够理解的是,在崔琦心里,关于故乡,他有太过于沉重的事情要去面对,沉重到他宁愿一辈子都保留着年少时记忆中家乡最美好的样子。他怕回去,怕回到了熟悉的故乡,却看不到熟悉的家人,心中的那份美好也随之瓦解。
在后来在杨澜的一次采访中,她问道如果再给你一次选择的机会,你还会不会选择离家求学?
原本微笑着的崔琦,突然哽咽道:如果再给我一次机会,我选择留在家里,宁愿一辈子跟着父母种地当个农民,这样的话父母也许就不会死。崔琦的声音中透露着难以言语的苦涩,更多地传达出了悔恨之意。
是啊!就算拿了诺贝尔奖又如何?在疼我、念我的父亲母亲面前,这些荣誉又能算得了什么呢?崔琦想要的仅仅是家人团聚罢了。
在这个追求成功、追求名利的年代,像崔琦这样至情至爱的人已经不多了,要记得在追求的同时别忘了回头看看,看看那个永远会在原地等你的父母。人生只有一次,别给自己留下“子欲养而亲不待”的遗憾,好好珍惜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