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年前的今天改革开放的一声春雷拉开了新时代的序幕。在改革开放40周年到来之际,呼和浩特融媒体传播中心解忧小卖部栏目推出话题互动特辑,邀请网友一起来畅聊呼和浩特这40年的变化~铛铛铛!各位旅客请注意,畅聊40年——青城号回忆专列开过来啦!瓜子花生八宝粥准备好了吗?这期,我们要聊的话题是在呼和浩特“穿”越40年,哪个年代的记忆专属于你?跟着网友们的留言和图片一起去看看吧!“刘秀珍:上世纪50年代,人们的衣着都很普通,也很单一。那时候老百姓穿的还都是普通的传统衣服,立领对襟,夏天汗衫褂子,冬天棉袄棉裤,常常都是打着补丁。改革开放前,满街都是黑、蓝、白、灰这些被当下认定为永恒流行色的颜色。那个年代的人们崇尚俭朴,因此大家也不会在意款式,越是平常越是美,只要合身贴体就是好衣服。”在呼和浩特,简朴是20世纪50年代至80年代初人们着装的共性“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是一件衣服必须要承担的使命。哥哥小了弟弟穿,姐姐小了妹妹穿,是每个普通家庭的日常,布料、棉花、纳鞋底的棉线都要凭票供应。甚至秋衣秋裤可能也不是每户普通人家都能够拥有的~那个年代的服装,款式、色彩单一,可每件衣服都是唯一,一针一线,都有妈妈的爱。妈妈纳的千层底,总是舒服又踏实。过年穿新衣,是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时每一个孩子的企盼,也是每一位母亲的难题。“晶仔:每个时代都有流行的服装,布拉吉、中山装、军装都是哪个年代的标志来着?电视剧里总演。”四、五十年代,列宁服、布拉吉等具有苏联特点的服饰一度流行于城镇。布拉吉,在70年代后才普遍被称为连衣裙。当时流行的列宁装到现在也能找到时尚的元素有木有~一些干部和有身份的人穿中山装,在当时,中山装是公职人员的标志性服装。及至后来,中山装逐渐走进寻常百姓家,20世纪70年代的街头中山装成为主流。八九十年代,中山装仍受欢迎“90后苏苏:记忆中,姥爷总是穿着深蓝色的中山装,你们有没有同感?”同为90后的小编,确实也有这样的印象啊~小时候,身着深蓝色中山装的姥爷总是在家乡的小院里忙碌着,或是在日落黄昏时蹲在家门口抽着旱烟。那时的我们对中山装还没有概念,而这抹“中山蓝”却成为我们童年时期对姥爷最深刻的记忆。“刘秀珍: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拥有一套军装是那个年代无数年轻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欢穿一身草绿色的军装,头戴草绿色军帽,肩挎草绿色书包。这一身在当时来说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头的了。当然,艰苦朴素还是那时最主流的时尚。”绣着“为人民服务”的军挎包在六十年代几乎人手一个,现在成为电影中不可或缺的怀旧道具,甚至是一种时尚的标签。“呢呢:假领子你们都听说过吗?听妈妈说过,那时结婚新郎的衬衫弄不到,就弄一个假领子,现在的假领子都是流行啊!”在改革开放以前,由于物质生活贫乏,不到逢年过节,一般人家是很少添置新衣服的。假领子只取了衬衣的领子,有前襟后片,也有扣子扣眼,还保留了衬衣的上半部分,袖子与衣身都省去了,只用两根布带套住臂膀,穿在里面,以假乱真。穿上假领子,露出的衣领部分完全与衬衣相同,给人的感觉就是穿了件挺阔的衬衫。里面穿件又白又净的假领子,外面穿件绿军装或中山装,再将风纪扣一扣,可是那个时代最标准的男人打扮~机智!及至七十年代化纤衣物逐渐流行,改革开放后,服装的款式、色彩逐渐丰富了起来,南方师傅的缝纫铺进入城乡小镇,呼和浩特的小伙子结婚,都要穿一件经编厂的西服增色。改革开放初期的潮男潮女来了!穿一条喇叭裤,戴一副蛤蟆镜,再提一个收录机,是改革开放初让人印象最为深刻的时尚标签。80年代年轻人喜爱的喇叭裤再配一双瘦瘦的圆头皮鞋,时尚时尚最时尚!时光推移到90年代一度非常流行的毛哔叽呢大衣成为呼和浩特人追捧的时尚。服装的款式、色彩都变得更加多样年后到如今,在呼和浩特,服装的世界更加五彩缤纷。破洞牛仔裤、露脐装深受年轻人热捧。但每每回家都要被爷爷问,用不用奶奶给补补?是不是没钱了......“西娜:我们蒙古族的服饰也变化很大啊,改良后的蒙古族服饰更时尚了。”蒙古族服饰从灰色、枣红色、藏蓝色等单一色调到集舒适安全、色彩丰富、款式多样为一体的新式蒙古袍,无不印证着40年的巨大变化。呼和浩特民族学院美术系届服装与服饰设计班的毕业生穿着自己亲手设计制作的蒙古袍拍摄了一组别具民族特色的毕业照。他们用绚丽夺目的民族服装,为自己的大学生涯画上句号,为自己的青春标下注脚!在呼和浩特,不仅仅只有年轻人的世界丰富多彩,老年人的退休生活也愈加明艳多姿!来自鼓韵艺术团二团、平均年龄58岁的姐妹花们参加鸿福助老举办的改革开放40年才艺大赛,是不是每位都明艳动人?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服饰的装点、舞姿的绚烂,让呼和浩特的中老年及离退休人群拥有更加幸福的晚年生活!40年“穿”越青城,色彩愈加丰富,款式愈加新颖,生活愈加美好,感觉愈加幸福!感谢这个时代,感恩40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