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清水秀,虽然是一个简单常见的词语,但写错的人不少,原因就出在山“清”上,不少人要错写为“山青”。为什么要写成“山清”,特别是与水搭配,“水清”才正常。特别是与“绿水青山”作对比,“山清水秀”的问题更加突出。对于为什么要写成“山清水秀”,很多语文老师,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如果遇到学生要问个所以然,只能生硬地对学生说,不要问这么多,记住就是。
很多人对待“山清水秀”,确实只有一个“死记”的办法。但是,“死记硬背”毕竟不是一个读书的好办法。解读“山清水秀”其中的原因,显然很有必要。
为什么不能把“山清水秀”写成“山青水秀”,根本的原因,是“山清水秀”本是“山秀水清”的意思。这种“倒错”的修辞方法,在汉语是一个并不很常见的独特现象。“倒错”就是前后“倒置交错”的意思。为什么会有这个现象,皮裤套棉裤,背后有缘故。
导致“山清水秀”这种“倒错”的原因,按原张中行的解释,是作者为追求特殊效果而有意为之的“颠倒好奇”。张中行虽然博学多识,但这个解释,有点像车轱辘话,说了跟没说差不多,比有些老师让学生死硬记住“山清水秀”也高明不到哪去。然后,再说一通什么“耳目一新,别有趣味”云云,那就为结果强作解释,只能让人一声呵呵。钱钟书的解释,与张中行一样,也是一个“颠倒好奇”。钱钟书比张中行的学问更大,学贯中西,可谓名震天下,想不到啊,泰斗级的钱钟书,遇到一个“山清水秀”,也有翻白眼的时候。
对于“山清水秀”中的“倒错”现象,解释最为清楚的是语言学家王力先生。王力先生认为,导致“山清水秀”出现“倒错”原因,是“由对仗、平仄、押韵的要求,古代作家往往着意造出了一些词颠倒的句子”。“山清水秀”就是因为“平仄、音韵”的需要出现“颠倒交错”。“山秀水清”就是平仄仄平,读起来是不是感觉不顺口?现在的“山清水秀”就是平平仄仄,读起来是不是感觉顺畅多了?“山秀水清”就是音律不协。“交错颠倒”之后变成“山清水秀”就音律协和了。
与“山清水秀”相对应的词语是“眉清目秀”。“眉清目秀”中的“清”不能写作“青”,因为“眉清目秀”的本意是“眉秀目清”,也是为协音律而“颠倒交错”的结果。
最有意思的是“漱石枕流”一词。典故出于《世说新语·排调》:孙子荆年少时欲隐,语王子武“当枕石漱流”,误曰“漱石枕流”,王曰“流可枕,石可漱乎?”孙曰:“所以枕流,欲洗其耳;所以漱石,欲砺其齿。”说错了话,还如此咬紧牙关强辩,也是拼了。《世说新语》的意趣,赛过搞笑短视频,信然?
¥世说新语正版书原版全译原著古文中华正版译注笺疏书局小学生初中生中学生九年级上刘义庆文言文版京东好评率%无理由退换¥购买朱熹在《寄陈同甫书》中论及此事,指出:正如孙子荆“洗耳”“砺齿”之云,非雄辩敏捷,然“枕流漱石”终是不可行也。不可行归不可行,孙子荆的这一次口误强辩,“漱石枕流”这个词语,硬是流传下来了。
“漱石枕流”的使用频率不高,“山清水秀”与“眉清目秀”就极为常见。汉字单音节的特点,使汉语中音韵的重要性显得非常突出。比如,张冠李戴换成李冠张戴,读来就给人以气塞之感,你硬是要把“张冠李戴”改为“李冠张戴”,恐怕很多人会产生打人的冲动。
像“山清水秀”这样“颠倒交错”的情况,如果多读一些古籍,注意观察,还是可以找到不少。
使人意夺神骇,心折骨惊。(江淹《别赋》)其中的“心折骨惊”应该是“心惊骨折”之意。
未尝不心游目想,移晷忘倦。(萧统《文序》)其中的“心游目想”显然是“心想目游”之意。
勤吃衣着饭。(《艺文类聚》续集二十《苏黄滑稽帖》)其中的“吃衣着饭”肯定是“吃饭着衣”。
词语中的“颠倒交错”,在课文中也有出现。欧阳修《醉翁亭记》中的“泉香而酒洌”就应该理解为“泉洌而酒香”。杜牧《阿房宫赋》中的“舞殿冷袖”也应该理解为“舞袖冷殿”。
总而言之,“山秀水清”因为协音律的需要,前后“交错”为“山清水秀”,是汉语中特有一个语言现象。理解了其中缘故,就不会错写为“山青水秀”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