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在发展,社会在进步,物质在丰富,好多习惯已成过往,好多时尚轮番亮相。
比如,衬衣里面穿背心。
背心,我们老家又叫“两根筋”。
若干年前,在夏天,裤头背心拖鞋芭蕉扇,那可是人们夏天休闲的标配。
要是穿上这身,逛大街,喝啤酒,吃烧烤,吆三喝五吹牛逼,显得更洒脱。
在过去,衬衣里面穿件背心,对男同胞来说,是穿衣戴帽的标配。
现在,据我目测,只有五六十岁的男同胞,才在衬衣的里面穿件背心。
大多数人都是空心穿衬衣。
衬衣里面穿件背心,好处是显得板正,不露点,淌汗的时候可以吸汗,外面的衬衣相对干燥,不至于溻湿了、湿透了那么尴尬。
尤其是,夏天穿深色的衬衣,一旦被溻湿了,前胸后背部分颜色加深,深一块浅一块的,更不雅观。
坏处就是,背心一般都是纯棉的,尽管吸汗透气,但是溻湿了裹在身上不舒服。
现在的衣服,面料好,里面不用穿背心,“苍身空”,反而更凉爽舒服。
因此,现在的年轻人,很少“衬衣加背心”。
立冬已过,气温渐渐降低,天气越来越冷。
秋衣秋裤不顶事了,人们开始翻箱倒柜找更厚的保暖衬衣裤。
原以为秋裤是中国人独创。百度一下,没想到是人家外国人发明的:
秋裤的起源是北美大陆,最早取得秋裤设计专利的,据说是加拿大的弗兰zhi克·斯坦菲尔德(FrankStanfield)。
他与自己的兄弟以号称“不缩水”的棉内衣起家,在年12月7日正式申请了秋裤的专利,成为现代商业秋裤之父。
小的时候,到了冬天,一般都是空身穿着棉袄棉裤,因为没有其他衣服往里“搡”。
对了,就是“搡”。这是老家的说法。
棉袄里面穿衣服,叫“搡袄里”。棉裤里面穿衣服,叫“搡棉裤”。
家里有点钱,讲究点的,还有套袄褂子可穿,棉裤外再套条裤子。
那个年代,天越冷、气温越低,越没的穿。
一个冬天,好几个月,光穿着那一身棉袄棉裤,袄面子裤面子脏得发黑,磨得铮亮,顺便再用袄袖子擦擦嘴、抹抹鼻涕,上面都包浆了,一层硬壳。
你想想,里面没有衬衣衬裤,无遮无拦,呼啸的寒风嗖嗖地,畅通无阻,顺着袄领子、袄袖子、棉裤脚子往里钻,不仅仅是浑身慄赫斯啊。那个滋味真的很难受。
为了“搡”袄里,很多人都把夏天、春秋穿的衣服都“搡”进袄里。
这会,你到农村看看,跟多中老年人还是这样穿,棉袄里面露出很多衬衣领子,好几层。
物质丰富了,衣服的花样也多了,过去有衬衣衬裤穿,慢慢就有毛衣毛裤穿,慢慢就有保暖衬衣、保暖内衣穿,慢慢地连棉袄棉裤都不穿了,改穿羽绒服、羊毛羊绒风衣了。
当然,里面不会是空心,也不会是里三层外三层的了。
越是有的穿了,天气反而越暖和了。
若干年来,人们在衣食住行中,形成了五花八样、纷繁复杂的风俗习惯,积累了很多的经验。
这些风俗习惯,好的必须坚持,比如饭吃七分饱,不好的必须坚决摈弃,比如各种胡吃海喝。
生活好了,自然就想身体好,这就是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人们开始意识到,身上这里疼那里痒,是因为寒湿暑热等所致。
人们才意识到,吹空调也有后遗症。
人们才意识到,露肚脐、露脚脖、露脖子,光要风度不要温度,也有副作用。
人们才意识到,该生孩子的不生,对身体也不怎么好。
凡事有所得必有所失,一些地方舒服了,有的地方就会不舒服。一时舒服了,或许一辈子会不舒服。一霎霎痛快了,或许一辈子就会不痛快。
于是,艾灸的多了,按摩的多了,养生的多了,看中医调理的也多了。
这里友情提示:冬天要保暖,尤其是要保护好颈部、腰部、足部。保不好暖,到时候有的是罪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