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自己的故乡,你有什么想说的

什么药可以治白癜风 http://m.39.net/pf/a_4784149.html

前言

我的家乡在江西X县。X县位于三省交界处,距离三省省会城市路程相近,平均大约公里,车程2-3小时,附近有一处大山,登顶可脚踏三省,至今已逐渐开发成风景区。

X县虽是三省九县龙头之地,但交通却多有不便,至今仍没有火车站。每逢春运,大家坐高铁飞机都只能到最近的省会城市,然后再坐车颠簸到县城。

X县县域面积平方公里,是革命老区,同时也是国家级贫困县。年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仅45%,人均GDP不到2.7万元,低于浙江平均水平的68.9%、9.86万元。全县近90万人中,有近20万人常年在温州、东莞、深圳一带务工。

这些年,X县深入实施精准脱贫,大力推进环境整治,全面助推产业转型升级,工业提质增效,全县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抗洪涝工作成效显著,经济增速基本保持在9%以上。

但因城内消费过高,薪资略低,留在家乡工作的青壮年依旧不多,大量劳动力还是每年像候鸟一样春去冬回。围绕这种聚少离多的“打工”现象,许多多多的悲欢离合每天都在重复上演。

一、河流

我家所在的那个村子,是一个东西两座大山夹住的狭长谷地,我们在河东,背山面水,风景宜人。

老一辈人都说这里是块风水宝地。相传很早之前背后的山上有块神石,每天会自动冒出油盐来,滋养当地百姓。印象中,自建村以来从未发生过大灾大难。

我们村由几个部分组成,最繁华的地方叫老街,也是村小学所在地。小时候上学我们只能穿过一条很窄的小路,夏遇露水冬迎雪,大雨大雪天只能中午留校。

不过现在新农村建设,到处都打上了水泥,装上了路灯,上学条件比以前好,道路也变得更加光明了。

村前是一条河流,弯弯曲曲穿境而过。

三中全会前那会,河水透澈,鱼翔浅底,父辈们下河捞鱼一抓一大把,好不快哉。

到我小时候,电鱼、药杀各种手段大举进攻,鱼量锐减。待我慢慢长大,生活垃圾肆虐,环境污染严重,水不再那么清澈干净,鱼儿更少见了。

水质的变化是地方环境的最直接体现。

这些年生活水平提高了,外来的生活垃圾、果皮纸屑突然多了起来,村里又缺乏有效的垃圾处理方式,仅限于普通的焚烧或倾之河畔,环境日益脏乱差。

早些年,行政类考试最后的大作文就出现了关于河水治理的问题,“河长制”“湖长制”的推行也正体现了国家对水环境保护的重视。

清澈的河流

二、马路

村对面是一条乡级公路,那时是对外沟通的主通道。

听人说,当年决定镇上主干道是修在河东还是河西的时候,时任村委书记选在了河对岸,他的短视造成我们村错失了发展良机,至今河西比河东还是发达些。

一个人的眼光与格局很重要,如果这个人恰好是领导,影响尤甚,因为他的决定将影响到他的后代、甚至改写历史。

最早,马路上基本只有人,自行车都很少,一到雨天,路面泥泞不堪。

通往县城的班车每天只有一班,清晨去,傍晚回,摇摇晃晃两三个小时,每个人都被挤得晕头转向。

后来,马路上开始出现拖沙石的东风汽车,路面被辗轧得更加坑洼。

再后来,摩托车、家用小汽车慢慢多起来。

新农村建设后,水泥路通往家家户户,打工回来的人,有点小钱,都开回了小车。谁家有了小车,亲戚朋友就会买来烟花,大白天烟花并不好看,但声音足够嘹亮,这样邻近的个些村子就都知道了。

春节让这条马路变得更为拥堵,到处可见回乡的赣G、浙A、粤B车。

由于没有固定的停车位,远道而来的“城里人”要么停在老家院子里,要么横在马路牙子上,导致道路更加拥挤不堪。

新手上路自然小心翼翼,但在马路上摸爬滚打多年的“本地人”则很享受这种呼啸而过的快感。有的人甚至连驾照都没有,酒后开车,撞树碰墙更是家常便饭,这样带来的后果自然是交通事故的多发。

去年过年时,听闻一个小伙子骑着摩托车,年二十九被小车撞飞了,医院奄奄一息。

近些年,当地政府为村里新装了路灯,农村的夜生活更为便利。

过去的夜晚,除了繁星点点之时,总是漆黑一片,晚上唯一的娱乐就是待在自家看电视。

小时候村里没几台电视,往往都是吃完饭大家就早早地挤在某一人家里,享受真的“家庭影院”。有时候请来外地人用胶卷放映露天电影,那壮观场面,人山人海,绝不亚于今天在商场搞的任何活动。

国家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这两年镇上新修了文化活动广场,村里修了文化大礼堂,我们家附近也有块大场地,晚上大灯照着,配合动感的音乐,现在都变成了女人们跳广场舞的场所。

因为有了路灯,女人们晚上出来跳舞,男人们则在旁边看着、玩着,时不时的打点小牌,搓搓麻将,喝点小茶,侃侃大山。

近些年,人们体力劳动付出变少,农活逐步机械化了,精神生活有了很大提高。

三、学校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

镇上除了几所小学和一所中学外,几乎没有像样的图书馆,中小学生课外时间没有一个合适的集体自习之地。

这点不像杭州,大大小小的图书馆、书房星罗棋布。

某种程度上说,其实也是教育资源的不均。

但由于人口、经济的底子在那里,毫无逻辑的向广大农村倾斜也是不可能的。

所以我很敬佩那些驻扎在深山里的支教老师,因为他们用朴素的双手托起了整个中国的平民教育。

不过话又说回来,现在推行九年义务教育,只要学生自己不放弃,在镇上顺利完成初中毕业是没问题的。就怕学生自己不愿读,因为大多数学生都是和自己的(外)祖父母同住,青年一辈外出务工,很少陪伴在孩子身边。

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青春期的孩子叛逆特别严重。

就我身边认识的一个小孩,叫大云,初中入学那会是很听话的,但后期就变了样,高中更是玩起了早恋,学业成绩一落千丈。

这是难以想象的,有时也难以接受,入学时是根正苗红,但却很难持续,一方面因为父母文化水平有限,另一方面也受困于教育资源的匮乏。

教育资源的贫瘠,导致大多数人基本不会、也没有意识去上辅导班,更遑论学什么才艺了。

这点我自己感同身受,外出求学那会,周边那些名不见经传的同学,身上都揣着古筝十级、钢琴十级证书,上台讲话也毫不怯场,俨然一派主持人风范。

但近几年这些情况有所改观。有位初中同学在家办起了艺校,专门教小孩子学习各种才艺,家长们也渐渐有了这个意识。

我们这一代回乡的青年,走出过大山的牢笼,将外面的新奇事物、新鲜思想带回故乡,多少给传统的旧风世俗带来了一定影响。

我是幸运的,家中不遗余力地供我读书,让我安心上学,各方也比较照顾。所以我特别感恩,感恩自己在家乡汲取的一切。等有一天,我一定会努力回乡,为后来者提供更好的教育资源。

第九届中学生运动会

四、祠堂那点事

落叶归根、认祖归宗是老人们的传统观念。

我们几乎每个姓氏都有一个祖宗祠堂,对于修缮本宗祠来说,是体现族人集体荣誉感的大事。

修祠堂前一般会由较有威望的人组成理事会,负责推进整个修缮工作。

等预算估好,任务分配下来后,理事们就开始集资了。集资过程要论资排辈、讲究亲疏远近。

先从族里的男丁开始,再从附近的同姓族人集资,因为他们也算本宗祠的后代,所以也会出一定的款项。

大家生活虽不是很富足,但绝不会在乡亲和祖宗前丢脸,很多人都会超额完成自己的指标。即使是贫困户,也会想方设法缴足款项。

修缮宗祠与造桥铺路一样,谁家捐了多少,都会一一记录下来,然后刻在功德碑上,让老老少少、家家户户都能看到。

早年盛行的花灯戏、采茶戏也借由祠堂的修缮而再度兴起。

每逢年关时节、宗族大典、祠堂落成以及各种红白喜事时,接请戏班子唱戏就成为一种风土习俗。

记得很小的时候,我在祠堂听戏都会惧怕那些带着面具的戏子,后来随着祠堂的破落就没有了。这几年,受到国家文化惠民政策的支持,祠堂唱戏又开始在大大小小的村子里重新流行起来。

宗祠文化

五、烤火

烤火是南方抵御寒冷的主要方式。

每到寒风凛冽的冬天,村落上空都会袅袅地飘荡着黑色的炭烟和白色的柴烟,人们会穿起臃肿的棉衣棉裤,路上的行人筒着手,嘴里喷着白雾。

人只有围坐在炉火旁才会稍显暖和,变得轻松与自在。

一般,家长们都会提前一天安排好晚上烤火的木料,除夕晚上要用最大的火。

人们围着炉火旁,交谈着过去一年的收获和未来一年的设想。

随着生活水平提升,现在烤火变成了烤电炉。

家家买个电炉放在桌底下,桌上摆满水果零食,大家围坐一旁,侃着大山,偶尔叫唤着玩玩扑克麻将。

由于互联网技术的快速普及,家家户户电脑电视开始成为标配,长辈们对着智能手机也能玩出新花样,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qfhqj/1251.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