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铁人引领致富之花东北网

东北网双鸭山7月5日讯(李阳裴莉娜记者张蓉松)他种植舍不得雇人,靠着自身不断的奋斗,起早贪黑的辛勤劳作,配齐配全了所有水田生产机械;他不懂水稻种植,靠着自身不断的摸索,详实记录生产的每一个细节,水稻单产连年创新高;他坚持科学种植,靠着自身不断的努力,科技致富走在了前沿,更带动了身边一个又一个的人。他就是八五二农场第二管理区第一作业站的水稻种植户魏国东。在种植水稻的22年里,他艰苦奋斗、锐意创新、甘于奉献,积极带头试用先进技术,不断积累自身创高产的种植经验,奋力走出了一条科学种田的致富路。艰苦奋斗立“铁人精神”魏国东出生于年,大专毕业后,跟随父母在家种田。万事开头难。年初,魏国东承包了80亩水田,因当时农场在水稻种植上形不成规模,技术比较落后,水稻种植基本以漫撒为主。漫撒首要克服的问题就是病害,起初魏国东不懂技术,本田管理更是“空白”,凡是遇到病害和技术问题,他只有四处请教寻找解决良策。魏国东皱紧眉头:“当时真是难,啥都不懂,啥都不会啊!”辛辛苦苦一年下来,他整个人瘦了一大圈不说,年底的水稻亩产还不足斤。面对打击,魏国东没有一蹶不振,反而更加清醒,他意识到唯有埋头苦干、扎实学习种植技术才是唯一的出路。于是,他边种植边学习,逐渐积累种植经验,积极参加农场和管理区举办的水稻种植培训班,详实记录每一个生产关键节点的用肥、用药和管理技术使用,切实提高自身种植技能。艰苦奋斗,勇于开拓。起初,魏国东种植水稻没有额外资金购买机械,自己又舍不得雇人,两口子经常是起早贪黑在田间忙碌,尤其是插秧时节,魏国东和妻子更是天不亮下地,顶着月光回家。妻子李东玲回忆:“这样每天我们家可以比别人多插一个池子,不会耽误插秧的高产期。”因自家地距离住区较远,为了不耽误农时,他每天只来回往返一趟,午饭和晚饭全部在地里吃。赶到水田泡田整地的大忙时节,他经常半个月不回家,在地里看着抽水泡田、耙地,困了累了在地头的窝棚里休息,睡醒了继续忙碌。这么多年,魏国东始终如此,他说:“这水稻就是我的孩子,就是我的命,得细心照顾。”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年,秋收前的一场大雪令当地所有百姓记忆犹新,在魏国东的心里更是烙下了一道永久的疤痕。那一年,种植户有在家中痛哭流涕的、有伤心背井离乡的、有难过一夜白头的、更有……很多种植户已是无暇顾及田间未收的粮食,就此放弃,但是魏国东痛归痛,并没有放弃辛辛苦苦种下的粮食,他决心不管多难都要把粮食抢回来。为此,他每天下地将带有冰碴的水稻一柳柳从雪堆里扒出来,双手不知磨破了多少道伤口。妻子李东玲说:“因为出汗,时常回到家棉裤都冻硬了,脱下来都能站住。”魏国东就这样咬牙始终坚持,与冰天雪地战斗了一冬。最终,通过脱粒、晾晒卖了1万多元。因为他这种艰苦奋斗的精神感染了身边人,从此“魏铁人”便被管理区人所熟知。“种地赔一年得苦干三年,当时拼命地往家抢收粮食,就是为了少赔点钱。”魏国东发自内心地说。锐意创新争做“科技带头人”魏国东善于研究、总结经验,在水稻种植的技术推广与应用上充分发挥了科技示范作用。无论是农业新机械、管理新技术、新良种,他都敢于大胆尝试,率先应用,始终把科技作为带动粮食增产的有力武器。年,农场根据当年的气候和雨水条件,在第二管理区推广种植高产穗大的吨稻和垦鉴稻6水稻品种。种植户了解到,虽然这两个品种具有穗大、抗倒伏、产量高的优点,但是抗病差的缺点明显,因担心水稻病害的发生,第一作业站的大多数种植户都不想更换新品种。为此,这两个品种在管理区和作业站推广一度陷入了僵局。长期的学习和研究让魏国东明白,一味地种植一个作物品种不但会影响产量,抗病能力等多方面都会有所下降。于是,他率先响应号召,种植了这两个品种,并在作业站做通了12户种植户的工作,跟他一同种植。同年,他又在农场农机推广中购置了电动播种机、洋马插秧机的新型机械,提高作业标准。秋收时,经农垦总局农业局水稻专家实测和自己实收,他所种植的水稻创下了平均单产.5公斤。尝到甜头的魏国东对科技应用的信心越来越足,不管是农场推广的芽种育秧、液施苗床肥、叶龄诊断、钵盂摆栽、大棚智能喷灌,还是麻膜育秧,他都带头应用做示范。魏国东信心满满地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真是一点都不错!”年,农场推广侧深施肥插秧技术,魏国东主动购买了一台侧深施肥插秧机进行水稻插秧,年底一细算,每亩对比往年少施肥料3公斤,亩节约成本8元,他所种植的水稻亩产也达到了多斤。匠心雕琢,精益求精。多年来,魏国东养成了记录种植笔记的习惯。每年的水稻生产各环节农时、作业标准、推广的新科技以及生产中遇到的难题,他都会一一记录下来,作为第二年生产的经验指导。因他精打细算、细致入微,种植的水稻年年产量名列前茅,所以广大种植户都跟着学、照着做。如今,他种植的水田成为了管理区高产创建的攻关田、新技术推广的示范田、种植户参观学习的样板田,充分发挥了良好的科技辐射带动作用。甘于奉献做“致富引领者”魏国东虽是一名普通的水稻种植户,但是他始终甘于奉献,义务传授广大种植户高产经验、先进栽培技术和管理措施,热心帮助种植户解决生产技术难题,为管理区水稻增产默默地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作业站水稻种植户田志丽说:“无论是育秧、管理,他总能在我们遇到困难的时候主动帮助我们解决。”俗话说:“种地是三分种,七分管。”魏国东深知水田科学管理的重要性。多年来的水稻种植,他自己总结经验,创新出一个补苗的妙招,被他称之为“光照补苗法”。往往广大水稻种植户都会通过肉眼观看哪里缺苗补哪里,魏国东说:“其实这样补苗,对于缺苗的地方实际是无法补齐。”他插完秧后,通常会在夜晚开车深入稻田中,缺苗多的地方通过光照,水面会自然反射光,利用夜晚水面反光的原理补齐稻苗。因该方法实用,种植户们纷纷效仿,并在当地得到广泛应用。年初,种植户尹刚因水稻种植经验不足,水稻多次受虫害和病害影响,单产始终上不去而找到魏国东。他了解情况后,便主动承担了帮助尹刚的任务。因两家大棚距离不远,每次魏国东忙完自家大棚,都会前去尹刚的大棚走上几圈,指导他拌营养土、调节苗床土厚度和种子播量等,时常还一起跟着干。不仅如此,每到水稻插秧、分蘖、抽穗的关键环节,魏国东不管自己多忙,都会主动深入到尹刚的稻田地看看,帮助他进行有针对的技术指导。5年间,他帮助尹刚多少,连他自己也记不清,但是自从有了他帮助,尹刚每年的水稻产量都在逐渐增加。如今,尹刚也成为了当地水稻种植的“明白人”。热心奉献,不图回报。种植户燕远征与魏国东在同一个地号种植水稻,水稻单产年年比魏国东的低,让他很是费解。燕远征找到魏国东寻找问题的原因,通过一番细致分析,让燕远征明白了是自己生产细节出了问题。为了帮助他提高单产,魏国东积极在水稻选种、选肥以及棚内控温和控水等具体生产环节进行把关,遇到栽培和管理上有误区时,他就主动告知,有效纠正。年,燕远征的亩水稻突破了亩产.6公斤的高产,超出了自己设计的公斤的目标。燕远征感激地说:“除了感谢,真的不知道该怎么去形容。”人们都说,他懂技术,奉献的是经验,但还有爱心与关心;他知感恩,奉献的是温度,但还有无私与无谓;他领发展,奉献的是情感,但还有热情与热度。谈到这几年管理区的水稻种植,魏国东自豪地说:“如今管理区的水稻科技示范户有40多名,第一作业站更是这其中的佼佼者,每年水稻平均产量在斤左右,老百姓能挣到钱,我打心底里高兴。”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pz/863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