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晚,中国建筑发布了年度业绩报告。
作为《财富》世界强排第9的存在,这家全球最大的投资建设集团新签合同额高达3.9万亿元,几乎赶上同年北京市的GDP了。营业收入2.06万亿元,碾压贵州省的GDP。
一家公司的体量能以一个省市的GDP来计量,当然是一件值得夸耀的事,关键是它还在高速增长,前者同比增长10.6%,后者也增长了8.6%。
想来郑大猫是颇为自豪的。他说,全年实现新签合同额3.9万亿元,营业收入突破2万亿元大关,再创历史新高,主要指标继续保持央企前列,向股东、投资者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
壹
不过,投资者却笑不出来。尽管签约额和营收数字庞大,增长强劲,但最重要的一个指标,归母净利润.5亿元,同比下降1.2%。
搞了半天,原来是增收不增利,这不就是抱鸡婆啄糠壳——空欢喜。
这是中建自年7月29日上市以来利润首次负增长。
很多投资者大呼业绩不及预期,甚至用上了“拉跨”这样的字眼。
很多东西就怕比较。毕竟去年年报的归母净利润是同比增长14.4%。
为何营收涨了,利润却负增长?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细究之下,答案浮出水面。
中建有四大业务房建、基建、地产、设计。房建业务稳健增长,全年新签合同额2.47万亿元,同比增长9.9%;营业收入1.27万亿元,同比增长10.3%;毛利亿元,同比增长12.2%。
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业务规模快速增长。全年新签合约额1万亿元,同比增长20.3%;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增长20%;实现毛利亿元,同比增长19.6%。
勘察设计业务全年新签合同额亿元,同比增长5.6%;营业收入亿元,同比减少0.4%;毛利22亿元,同比微降1.5%。
房建和基建各项指标大幅增长,业务量过小的设计业务波澜不惊,对中建整体业绩根本没有影响。
问题出在哪?房地产开发与投资业务成为关键的答案。
从数据来看,地产业务销售额亿元,同比下降4.9%;营业收入亿元,同比下降14.8%;毛利亿元,同比下降23.3%。
也就是说:中建利润负增长主要受地产的拖累。
贰
中建的地产业务分为中建地产和中海地产。
没查到前者的营收和利润变化数据。姑且以合约销售额做参考,中建地产销售额从年的亿元,增长到如今的亿元,同比增长19%。
中海地产是中建旗下地产业务的旗舰,这个尖子生的合约销售额则从年的亿元,下滑至如今的亿元,同比下降14.7%。在中建的占比也从70%下滑到63%。据中海发布的业绩报告,年的归母净利润为.55亿,如今下滑到.6亿元,同比下降42%。
聪明的看官应该看出了端倪:上市14年以来中建首次利润负增长拜中海地产所赐。诺大的中建也经不住中海地产拖后腿。
过去流行一种说法,中建利润靠中海撑。
犹记当年中建股份IPO路演时,时任总裁易军说,房建和地产互为上下游产业,一个经营稳健、一个盈利能力强,这是我们的竞争优势。彼时在主营业务中,房建业务是收入的主要来源,地产则是利润的主要来源。中海地产贡献利润占一半多。
随着基建业务的崛起,此消彼长之间,形势已经发生了变化。压力都给到了中海地产。
在过去,中海屡屡荣膺地产行业的利润之王。年中海地产以.55亿元的归母净利润捍卫着王者的荣耀,不过年却创下了近年来跌幅最大的纪录,同比下降42%。
颜建国说,过去一年行业持续下行,中海的营收和利润出现了一定程度的下降,下降的原因包括疫情反复,影响了销售和工程进度,结转收入相应减少,这使得毛利率有所下降,另外在财务上也做了一定的减值拨备等,这些因素使得公司未能达到预期的目标。
客观来说,整个行业都碰到了问题,四大地产央企的归母净利润中,华润置地下降13%,保利发展下降33%,招商蛇口下降59%,中海发展下降42%也不算太难看。
不过,中海地产从去年房地产行业利润的榜一大哥,被华润置地和龙湖超过,下滑到了第3,也该从自身找原因了。
高毛利率已经一去不返了。要保持利润总额的领先,核心还是做大基数。过去多年在规模上一直都是央企“老二”的中海地产,去年被华润置地反超了,沦为了央企“老三”。
何况,中建系其它局院地产公司也在迅猛成长,竹笋出土——节节高。中建地产打造的中建东孚、中建壹品、中建信和、中建玖合、中建智地等品牌齐刷刷跻身年中国房企权益销售业绩排名百强。
央企的兄弟在反超,中建自家的兄弟们也在抢地盘,老颜该努把力了。
好消息是,在上个月底的中海业绩沟通会上,他抛出了一个进取的信号:年力争销售合约额增长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