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认识的孩子当中有一个男孩,他不管他的妈妈叫妈妈,管他的妈妈叫老太太。甚至在他的朋友面前都管他的妈叫老太太,从来不叫妈。对他妈妈的感情很淡漠。他妈妈很是抱怨,为什么不管我叫妈妈呢?
我听到男孩的妈妈这么说,我心里很震惊,叫自己妈妈老太太怎么能叫出口。后来在我跟这个男孩妈妈的交谈中,我知道了,这个男孩一出生的时候,他就把这个孩子全权交给了孩子爷爷和奶奶,自己到外地了。一直到孩子12岁才回到自己身边。
这回我明白了,原来这个孩子跟他妈妈根本就没有感情。因为他的妈妈就没有陪伴过孩子。我记得心理学家李玫瑾教授曾经说过,孩子在三岁之前,是最需要母爱的。如果女人在这个阶段没有能力陪伴孩子,那么宁愿不生。孩子和妈妈的情感是儿童的时候奠定的。李玫瑾教授是研究青少年犯罪心理学的。他说,很多青少年犯罪都与儿时的经历有关一个缺少爱的孩子更容易产生暴力。孩子没有感受到妈妈应该给他的爱。他跟妈妈就没有情感的融合。他对这个妈妈在情感上内心里是不认可的。
我记着,我小的时候非常快乐,我有一个快乐的童年,那个时候爸爸妈妈在农村,有的时候下地干活都带着我一起去。我和妈妈走在田野里,走在草地上。还经常带着我去亲人邻居家串门享受亲人相聚的欢乐。还经常带我去挖野菜,放风筝,总之一年四季都是父母陪伴在我身边,那个时候感觉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快乐的,连空气里都弥漫着亲情的味道。在我小的时候那个时代,我穿的棉袄棉裤都是妈妈一针一线缝起来的。妈妈做针线活的时候,我就在旁边看着。看着妈妈每一个细微的动作都是那么的慈爱。冬天穿着妈妈亲手做的棉衣棉裤感觉到那就是妈妈的温度。我穿的毛衣是妈妈一针一针织起来的。我对妈妈的情感就蕴含在这一针一线普普通通的生活当中。长大了,我和爸爸妈妈的感情非常好,和他们在一起没有够的时候,谈文学,谈历史,谈人物,家长里短无所不谈。无论小的时候还是长大了,我都非常喜欢回家,因为我知道无论什么时候回家,家里都有一个人在守着她就是我的妈妈。家给了我安全感。
孩子和妈妈的感情,是从小培养的,是从小陪伴出来的那种亲情。我明白了那个男孩在12岁之前,没有享受过母爱。即使后来他结婚的时候他妈妈为他全款付的买楼房的钱。他依然对他的妈妈很淡漠。因为在他看来妈妈也只是一个提款机。这个时代我们有多少父母忙着赚钱,把孩子交给长辈,交给补课班,交给小饭桌。孩子的成长越来越机械化。应该说孩子不是父母养大的,是父母花钱雇别人养大的。我感受到那个孩子是可怜的,那个妈妈是无奈的,那个孩子有可能用他一生的时间去治愈的童年。那个男孩的妈妈用一生的弥补也不能还孩子一个快乐的童年。
我接触传统文化有十多年了,我感悟到了一个妈妈对孩子的影响是无可替代的。所以辞职做了一个全职妈妈,在家陪伴孩子12年了,在这十二年中,我陪着孩子一起学习,一起成长,孩子走过的路都有我的脚印,孩子读过的书都有我的声音。我想,多年以后孩子将如何回忆我。他一定会想他的童年是快乐因为有妈妈的陪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