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锦葵科棉属植物的种籽纤维,花朵为乳白色,开花后不久会转变为深红色,才开始凋谢。凋谢后会留下绿色的小型的蒴果,被称为棉铃。棉铃内有棉籽,棉籽上的茸毛从棉籽的表皮中长出,塞满棉铃内部,成熟时裂开,露出柔软的纤维,那即是我们用于填充棉花制品的棉絮。
现如今,在保暖装备快速地更新迭代时,棉花可谓一直稳居保暖界的王者位置。想想看,在严寒的冬天,能在洗完热水澡后马上钻进一床厚实的棉被中,把脑袋也舒服地埋进棉花软枕头中,何等的舒适且温暖啊。第二天早上,暖和的被窝可是早起困难户最希望能抵抗住的东西。
不过,棉花这种植物可不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农作物。棉花至迟是在南北朝时期传入中国的,同时至少在年前,广西、云南、新疆等地区便开始将棉花的纤维用作纺织原料。而棉花传入内地中原地区,应该要属宋末元初,有记载:“宋元之间始传种于中国,关陕闽广首获其利,盖此物出外夷,闽广通海舶,关陕通西域故也。”
通过对植物区系和史料的分析,一般会认为棉花的传入由南北两路向中原传播,约摸是有三条不同途径:第一途径是南路最早从印度而来的亚洲棉,经东南亚进入海南岛和两广地区。有史料称,在秦汉时期之后才传入福建、广东等地区;第二途径是大约在秦汉时期,由印度缅甸传入云南的棉花;第三途径是从西亚传入新疆的非洲棉,走的陆路河西走廊一带,时间约在南北朝时期。
91满足你对古代人的好奇心精选¥69.9¥99.9打开百度APP立即扫码购买购买已下架起初人们从未认识到棉花的经济价值,在《梁书》中有写:其地有“草,实如茧,茧中丝如细纩,名为白叠子。”因此,现代常见的棉制品原料棉花,在古代起初是被作为花啊草啊看待的。
明朝初年,朱元璋凭借自己曾经作为农民的经验,慧眼识棉花,发现种植在皇宫后花园的供观赏用的棉花有着不可估量的经济价值,这才下令在合适的地区,广泛地种植棉花。自那以后,棉衣、棉裤、棉被等一切棉花制品才正式出现在了百姓的家中。
棉花在宋朝用作观赏,明朝才终于被重视,那在没有棉花的时代里,古人为了能让自己在三九天中好受些,是怎样做到避寒的呢?
那想必最先能想到的便是作为我国国粹的丝绸吧,中国自西汉起便被称颂为是“丝国”。在棉花还没有出现在我国之前,丝绸便在保暖装备中扮演着最重要的角色。据传黄帝的妻子嫘祖发现了人工饲养蚕的诀窍,并且还发明了收集蚕丝、织制丝绸的方法,所以我国丝绸的历史可以追溯到远古时期。尽管养蚕抽丝的技术发展了那么久,还是无法改变蚕的生长周期长、蚕茧蚕丝出货率低的事实,所以丝绸终归都是古代贵族或者富商的专利,只有他们才能享受到的御寒衣物。
古代的平民百姓则就过得粗糙了点,他们用的是后来才出现的叫做麻布的织物。麻,通常指的是黄麻、苎麻、亚麻等物,麻布则指用它们的植物纤维缝制而成的布匹。由于原材料随处可见,且一收一大片,获取途径比丝绸简单得多,来源也更广泛,价格也比丝绸更加亲民。可惜,古人制衣的工艺发展有限,并且植物纤维还是比动物纤维更加生硬,所以麻布制的衣物穿着起来终究是没那么舒服的,而且避寒的程度比丝绸还不如。
除了丝绸和麻布,古代还有一种令现代人眼红的避寒衣物的制作原材料,便是裘皮,即鞣制而成的动物毛皮,多采用狐皮、貂皮、羊皮,总的来说,可以算是现如今的皮草。这种要使用狐皮、貂皮等名贵兽皮的御寒衣物,想当然地具有着普通人享受不到的价值,不然也不会出现“五花马,千金裘”类的说法。不过,老百姓倒是可以穿戴用狗皮和羊皮制作的裘皮,以次充好。但无论怎么说,在现今保护动物的意识觉醒后,动物皮质的裘衣数量是在减少的。
最后,也是最令人瞠目结舌的御寒衣物,便是沙土。若是遇到天灾人祸,古代普通的老百姓很可能入不敷出,连麻衣都没钱购买的时候,地上随处都能捡到一把的沙土便派上了大用处。生把火烤热了沙土后,将其装进用破布在衣上多缝的几个口袋,用其余热便能在寒冬中暖暖身子了。可能这就是古代版的暖宝宝了吧?
若是给你一个机会,让你回到古代体验一下当时的三九天,你最希望试试哪种衣物呢?是昂贵的丝绸或裘衣,还是普通百姓家的麻布衣,亦或是最不济的沙土暖身呢?
当然,自从棉花得到普遍种植和使用后,避寒衣物的价格大大降低,不论贫富,基本都能整上一件棉衣了。到了现在,棉花制品更是随处可见,充斥在我们的冬天生活中,而且避寒的方法更加五花八门,更加涌起一股玩花样的劲儿。回望古时候那么艰难的避寒,真是愈发想要感叹,现今的生活该是这么的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