著名史学家胡三省说:“为人君而不知《通鉴》,则欲治而不知致治之源;恶乱而不知防乱之术。为人臣而不知《通鉴》,则上无以事君,下无以治民。”因此,《资治通鉴》真是一部职场宝典,人心之险恶跃然纸上;大部分领导者都希望自己手底下多一些德才兼备的贤良之才,狡诈阴险的小人谁都不喜欢;然而,为何有的人讨厌小人但还是被小人包围,身边一个忠厚贤良的人都没有了呢?老北京有句俗语:“皮裤套棉裤必定有缘故,不是皮裤没毛就是棉裤太薄儿。”,从《资治通鉴》中可得到答案,做领导的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可亲贤臣远小人;做下属的知道这其中的原因,可避免一些不必要的麻烦。
《资治通鉴》汉纪五:公元前年
冬季,高太后吕雉在朝议时,提出准备册封几位吕氏外戚为诸侯王,征询右丞相王陵的意见,王陵回答说:“高帝曾与群臣杀白马饮血盟誓:‘假若有不是刘姓的人称王,天下臣民共同消灭他。’现在分封吕氏为王,不符合白马之盟所约。”太后很不高兴,又问左丞相陈平、太尉周勃,二人回答说:“高帝统一天下,分封刘氏子弟为王;现在太后临朝管理国家,分封几位吕氏为王,没有什么不可以的。”太后听了很高兴。朝议结束后,王陵责备陈平、周勃说:“当初与高皇帝饮血盟誓时,你们二位不在场吗?现在高帝驾崩了,太后以女主当政,要封吕氏为王,你们即使是要逢迎太后意旨而背弃盟约,可又有何脸面去见高帝于地下呢?”陈平、周勃对王陵说:“现在,在朝廷之上当面谏阻太后,我二人确实不如您;可将来安定国家,确保高祖子孙的刘氏天下,您却不如我二人。”王陵无言答对。十一月,甲子(疑误),太后明升王陵为皇帝的太傅,实际上剥夺了他原任右丞相的实权;王陵于是称病,被免职归家。
这段史料已经是第三次摘录出来了,因为学习要举一反三,事物只有从不同角度去观看才能窥其全貌。
故事中,王陵就是一个名副其实的老实人,刘邦临终前说王陵是个憨货(老实人),这也是刘邦最喜欢王陵的一点,那么,为什么老实人容易受伤害?
一、王陵的表里如一,不懂采取迂回策略
王陵直言不讳的劝阻太后吕雉,原因一:对汉朝忠诚,维护高帝刘邦的“限政”,不想吕后因为个人私利乱法而生内乱;原因二:对吕后忠诚,为吕雉着想,再次提醒:高帝曾与群臣杀白马饮血盟誓:‘假若有不是刘姓的人称王,天下臣民共同消灭他。’乱法必然生乱,吕氏家族迟早要因此付出代价。王陵没有明说,其实意思很明了。吕后听了很不高兴,毕竟良言逆耳,王陵做人表里如一,心里想什么就说什么。
而陈平和周勃则是表里不一、阳奉阴违的官油子;虽然表面上顺从了吕后,但心里已经想好了收拾吕氏的下一步,,可见,这二人早就想好了对策,那就是等吕后死后再把吕氏一族斩尽杀绝;二人既能保住眼前利益,后面还能立个大功,真是零风险高收益,而这一来一去所付出的代价只不过是吕氏一族的性命,显然,陈平、周勃的“曲线救国”将损失降到了最低,螳螂捕蝉黄雀在后,吕后充其量就是个螳螂。
二、王陵思想单纯,没看清当时复杂的局势:
王陵思想单纯,以为澄明利害就能阻止吕后,着实单纯可爱,刘邦临终前说王陵是个憨货,真是名副其实,吕后那么精明的人难道还不知道这些粗浅的道理;吕后当时的处境很尴尬很危险,可以说已经没有退路,在绝路上只能走一步算一步,要想获取安全只能分封吕氏为王,并削弱刘氏(吕后的亲儿子刘盈突然病逝,刘盈又没有后代,几个刘氏的诸侯王势必会窥视皇权,暗中蠢蠢欲动,控制不好就会导致天下大乱)吕太后让儿媳妇张皇后找个别人的孩子来抚养,杀死他的母亲,以他为太子。惠帝下葬后,太子登上皇帝之位,因为年幼,便由吕太后在朝廷上行使天子权力。古语云:母以子贵;亲儿子刘盈活着的时候,吕后独揽大权是安全的,而亲儿子死了,就处于一种危险境地,虽然她很急迫的找了一个小孩子立为皇帝做傀儡,并把这孩子母亲给杀掉,但毕竟也是权宜之计。接下来吕后让自己娘家的人掌握实权维持稳定也在情理之中,因为吕后此时不搞垄断,就会发生内乱;陈平、周勃对当时复杂局势看得比较透彻,觉得吕后这样做也是维稳大局,顺从吕后反而能换来暂时的稳定,尽自己所能从中斡旋还能保护几个刘氏子孙;如果王陵能够看清当时的复杂局势,也就不会觉得陈平、周勃无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