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诗一词在情中——《翠云诗集》部分诗词赏析文/闫宪修翠云,见过,不是很熟。友人送一本《翠云诗集》,由于时间关系,一直放在书柜里休眠。近日心血来潮,又开始想读书了,所以,翻开了这本诗集。《翠云诗集》是集律诗,词,现代诗,歌词为一体的一部集子。可以看出这是作者的自选集。不知道修翠云写过多少作品,我想放在这个集子里的作品应该代表作者的一个里程,一个阶段,或者说一个高峰。也是作者的主攻方向。打开诗集,是南谏君兄写的序言。他把序的题目定为《云的背后是月光》。我想兄台是张家口区域我们这个年龄段写作有功底的成功作家。兄台文章写的老道,特别是在《大淖》中完全可以体会出来。为《翠云诗集》做序,应该和作者很熟,对作者的作品有一种认可,他在序中为诗集定了性,我只能去看内容了,而不敢妄加多言。走进诗集,方知修翠云与我同龄。她也文学创作多年,而且是河北诗词协会会员,诗词创作上,作品一定会高于她的其他作品。细读,方知南谏君兄的定义:“那碎碎的月光一般的诗句,那悠悠的云朵一样的柔情,就像晨曙色间,洒满草原上的一串串露珠,那般晶莹、养目、自然,那般清凉、润心、舒展”。我只有欣赏了。《七律·雪韵》。作为坝上人,作为上个世纪六十年代出生的人,对于雪不陌生。那时的雪多,雪厚,雪冷。有时一场雪比现在一年下的雪要多,那时没有一年不会不下雪的冬天,并且是下多场雪,那种雪的存在可以踏雪无痕,落上的脚印却不被收纳,会被风的喜爱而消失。特别是白毛风刮的天地一色,对面相视不相见。那时穿着羊皮祆,毡疙瘩,大棉裤,对襟袄,狗皮帽在雪季与雪为伴,过一个不复杂的冬天。而不是现在般穿的轻松,穿的材料优质。话跑题了。那么我们读文学作品,首先是理解内容,文学形式其次。而读律诗,律就是规则,有时这些是对写作者要求的,对读者却差些。所以,写律诗,首要是韵准,韵是一首诗的魂。再次行仄,仄是一首诗的魄。再行于对仗,对仗是一首诗的骨胳。有了上述规则,填进的文字才可形成一首诗的生命。作者长期生活在坝上这个特殊的区域,年年雪的变迁来去陪伴了她半个世纪,对雪的感情诗作者体会感悟的会更深一些,体会出了其中的美,其中的味,其中的恨和爱。我们可以想象诗人也许在那些年穿着大棉裤,外面没有罩衣,坐在莜麦秸烧得热的烫手的炕上,双手放在放了牛粪的火盆沿上烤着被风,被雪,被沙,被寒冷蚀裂的嫩皮小手。母亲半跪在身后,或者站在炕沿前,给她梳着两条羊角小辫。而她的思绪已于院外飞扬的雪花约会去了。她与雪同时行进,同时喜怒,同时牵手,同时冷冻,同时融化,也就有了给作者怀念,眷恋的文字认可组成的句子。正是:“猎猎寒风吹玉落,潇潇冷气助冰铜。”这就是诗人的《七律·雪韵》的精魂,体现了“阑珊雪影懿朦胧”的意境。《七律·月媚》。作者在本诗集中用不同体式写了月,如《七绝·与月共舞》,《七绝·中秋月夜》,《浪淘沙·月舞婵娟》,《苏幕遮·月》等。而在《七律·月媚》中作者突破古今写月的俗套,自己凭着灵性组织出句子,让月在诗中荡漾起来,利用拟人化的展示出媚的风雅,月的爱恨,人与月的故事。她说月是“潋滟飘横冰颜绽,淋漓浩瀚清姿佳”般的冷美人再现,符合我们读者的思想,思维,缘定而成的意愿,意韵。真正做到“丝风洒逸明湖域,倩影淑娴瀚海家”。《七律·五花草甸》。作者写道:“萋萋百草碧如烟,艳艳群芳蕊似阑”,以此句入题而交待了五花草甸这一特殊地区的植物组成。五花草甸是保存最完好的天然草甸,因葫芦河从水草地流过,滋润着这块肥沃的土地,草场植被覆盖的十分繁茂,有“天下第一草甸”,“华北最美花海”之誉。在每年七月底、八月初,在蓝天白云映衬下,数千亩草甸上盛开着红,黄,白,紫,粉等颜色的鲜花,织就了一幅极美丽的画卷。作者生活在这里,自然就更多的比我们体会透深一层审美的内在味素。在语言上也就准确把握住了“五花草甸”的魂魄。把握住了那个时期的“蜂飞蝶舞百灵鸣,燕雀旖旎莺歌欢”的拥有。只有这个季节,这个时候,这些点缀在五花草甸上的生灵,伴着游人共度尘世仙界之大美。把我们那种“客到凝眸醉梦境,情留炽恋水云间”的心态展示的淋漓尽致。这就是作者用诗在表现五花草甸,也是对生活的一种诠释,也是对故乡的赞美之词。七言绝句是最难写的,也是最好记的,吟诵起来也顺口,意义也好理解,从我们读过的诗语长河中,每首绝句的每个字都可代表一层意思,一层风韵。多一意太多,少一情太俗。所以,历史上留传下来的名句也多,也使我们偏爱,出口可诵读几句,几首,仿佛诗句可当生活中文化的语言。修翠云的七音绝句写的也很精致,在句子要求上,字的平仄组合上,吟诵上口的韵律上,都做到了每个字的最大意境化,最大利用化的作用。在字里字外都为主题服务。在《七绝·夜雨》中写道:“昨日才闻穗游凝,今夕又见雨研屏。尘埃洗去添清爽,翠岸迎来艳日盈”。主题明了,内容点题。正是好的诗句应有的特点。好的七言绝句不但韵味充足,平仄相扣,字句工整,读来上口,易懂,易记,点题准确。所以才有很多佳句出现。修翠云基本做到了这些要求。如“一树枫红落蕤丛,菊黄叶翠麦香浓(《立秋》)”。“远瞻麦浪地漫黄,近望繁枝落无章(《微凉》)。“严寒紧锁冷香楼,塞外深阁暖韵柔(《无题》)”。“空留静水玉壶冰,满目洁白雪聚情(《冬临天鹅湖》)”。“驾风攀花追月醉,红尘万丈尽欢颜(《与月共舞》)”。“青莲绽放烛光烁,玫瑰花开血艳情(《生日》)。”有很多句子值得欣赏,值得记忆。特别在《惜别》中诗人这样写道“弯月如钩云内躲,落霞紫幔瀚空飘。长亭恋曲君同送,泪洒伊人恨天啸”。不失为一首好诗。在填词创作中,修翠云似乎掌握的要比诗更好些。从中看出词更能体会出诗人的内心世界。诗是诗人一时的灵性之作,词则是一生中的感悟之情。我一直有此感觉,相信修翠云也有此感。诗与词的架构是文体的表现形式不同,表达的意识形态是一样的。在《踏莎行·独石风骨》这首词中,诗人对文字,对历史,对传说,对文化,对地域都进行过深入的探讨,并且用极精简的文字写了出来,使我们看到了独石,看到了词中的独石就是眼前的独石。“独卧飞石,丛台孤掷,寒秋独立瞻天事。蹉跎岁月写风雨,乾坤陨落突兀吐”。这是上阕,形象、生动,逼真的展现了独石的存在,独石的孤独,独石的传说,还有对独石的幻想和推理的故事。首先从“独卧飞石,丛台孤掷”展示独石的特定存在性。但也使读者去质疑,为什么是飞来之石。而下句寒秋独立瞻天事”就给出了答案。因传说独石乃一天将,从九天的白河源而来,去执行上苍堵截黑风口的任务。天近傍晚,夕阳西下,行至现在地方,问一农人到云州黑风囗有多远。农人告诉他说紧赶慢赶不住猫峪住旧站,今天是到不了的。天将一听,今天赶不到就误了上苍的旨意,一急之下,身化巨石于此,后来在此建一边关重镇,也以此为名叫独石口了。作者的词意探源准确,也就有了“蹉跎岁月写风雨,乾坤陨落突兀吐”。也就将现在的推断注解在“一石飞来”的“突兀”者身上,陨石也。与传说虚实相符。在下阕中作者这样写独石的经历和现状。“气宇磅礴,雄宏古翅。苍榆环抱疏豪志。嘶鸣战马啸声起,历经磨难迎红日”。去看过独石的人都知道独石上的古榆不知道有多少年了,我小时候见其就这样子,老一辈人说也这样子。我曾与同学玩伴在独石上嘻戏,后来独石上的小庙被拆了,树也被掏空了心里,不知天火,还是人为烧过空心的树洞,但至今依然活着,依然健康,依然枝繁叶茂,依然“环抱疏豪志”,依然“气宇磅礡”,依然看到瓦剌攻陷独石口后的后果落在“土木之变”的耻辱上,依然能听到明朝大将刘挺敲响的景阳钟声,依然看到被困冰山的无援无救兵的玩笑后的后果自负的无奈。依然看到海青驿站路过的繁华,依然看到吉鸿昌们抗日誓师立下的“驱寇安边”碑的雄心,依然看到董存瑞攻打独石口城的呐喊,依然看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变化,变迁,还有现在正走向辉煌的历程。这就是一首词的含义。一首好词。作者在填词作品中以咏物写景为抒情对象,与物与景对话,比如:“笑对红尘如水慢,凡间冷暧随时掠……匿骄阳,玉放冷颜洁,柔情厥(《满江红·残秋》);比如:“天慕烛红,纤尘遗媚,花娇叶茂浓颜配。千年情婉演凄美,乾坤一吻堪何罪(《踏莎行·七夕》)”。一个古老的传说故事,从古至今有数不清的人在写,而写不尽的是一个人一种赞美方式,与人对自己的生存空间的思想定位有关,所以才不会千篇一律。比如:“幽思切,妆台稳坐描弯月。描弯月,粉腮嫣口,杏眼英泻(《忆秦娥·情缘》)”。这种相思是人的真爱相思,是真爱情缘所至。比如:“媚黛双思弯挑,香腮蕴,羞目含愁。酥酥冷,离殇暮色,粉面透寒流(《满庭芳·离愁》)”。在首词中,诗人将一个女子的形态表现的淋漓尽致,那种感觉就像一个失魂者的角色,痴情呆迷。使其喊出了“知否……词章咏对,笺素抒秋……离泪残留……一盏念君酒”。读好诗,赏好词,如同于情于景于理中对话作者,对话自己。更多是让作者把我们带进为我们设计的场景中,感觉到美。正如修翠云言:“有诗词陪伴,幽怨,是在释放文字的潮湿。流泪,是在渲泄文字的涟漪。欢乐,是在演绎文字的热烈。幸福,是在陶醉文字的温馨。”正是:赏析诗词佳句吟,修来缘份恋红尘。翠碧抒尽山水色,云深更有识雨人。诗做魂魄词为伴,集大成者独孤音。有爱无情难强者,感悟生活再打拼。.06.09.草.06.01.悟世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