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安旧时代的悲剧,和鲁迅的距离,是穷尽一

心系山区北京中科医院温情相伴 http://baijiahao.baidu.com/s?id=1699633002899597593&wfr=spider&for=pc

年,一顶红艳喜庆的花轿在迎亲队伍的簇拥下稳稳当当地停在了绍兴周府老宅的正门外。冷清的周府也处处张灯结彩,迎来了久违的喜事:周家的长子终于要成亲了!

但是同周家前来观礼的亲友们喜气洋洋的笑容格格不入的是,成婚的主角看着停在自己眼前的花轿,神情淡漠,无欢无喜,仿若今日做新郎官的另有其人一般。

可与外面有着一帘之隔的新娘对此丝毫不知,此刻,她正满心欢喜地憧憬着日后的生活。

她等了五年,盼了五年,终于,她能嫁给他了!她要嫁给他了!

心中所愿即将实现,似乎在花轿上多等一秒都是浪费,她迫不及待地想要走下花轿,以妻子的身份一步一步走到他的面前。

却没想到,先自己一步下了花轿的,是她为讨丈夫欢心而特意换上的大一号的绣花鞋。

结婚当日鞋子掉下花轿,按照老人们的说法,不是一件吉利的事儿。

而她的一生,也恰恰印证了老人们的说法,穷尽生命也未能爬出低谷。

她就是朱安,嫁给鲁迅那年,她28岁,他25岁。

01封建礼教的牺牲品

朱安,年出生在一个富商家庭。

和旧时代的诸多女性一样,朱安首次接触的知识不是什么经史子集,而是被母亲奉为准则的《女儿经》。“女儿经,仔细听……烧茶汤,敬双亲,勤梳洗,爱干净……”

潜移默化之下,朱安将《女儿经》所讲牢牢地记在了脑中。5岁那年,她裹上了小脚,跟着母亲在后宅中做女红,打理家务。

此后,她谨遵父母的教诲,大门不出,二门不迈,长成了父母心中最标准的大家闺秀的模样。

右1为朱安

而那时,朱家和鲁家来往颇为密切。对于这个温柔乖巧的姑娘,鲁迅的母亲是打心眼儿里喜欢,于是,就在鲁迅前往南京读书的第二年,鲁老太太做主为儿子定下来这门亲事。

初始,听到此消息的鲁迅并未表现出对这门亲事的抗拒。

对此,时常为鲁老太太代笔写家书的鲁迅的堂叔周冠五曾在《我的杂忆》中写道:当鲁迅得知有这门亲事的时候,一向孝顺母亲的他没有反对,只在信中对未来的妻子提了两个要求,一是不让朱安继续缠足,二是让朱安进学堂接受教育。

我时常想,倘若朱安当时听从了鲁迅的建议,去学习新思想,日后会不会离自己的丈夫近一些,再近一些?

可是从小在封建礼教的条条框框中长大的朱安对旧有的思想已然根深蒂固,在她的印象里,女子就应该在家相夫教子,打理后宅,进学堂有违礼法。

其实,对于裹足,鲁迅早已料到,毕竟朱家也算是绍兴的名门望族,裹脚是不能避免的。

真正让他失望的是,朱安对于进学堂的态度。

在南京读书的时候,鲁迅也会偶尔望向家乡的方向思考,这门婚事对自己真的合适吗?

而对此毫不知情的朱安还在盼着未婚夫早日毕业,迎她入门。

三年后,鲁迅自矿务铁路学堂毕业,朱安却没有等来周家迎亲的队伍,因为,鲁迅又转身去了日本留学。

鲁迅在日本留学

而在日本接受新思想的鲁迅在这个时候开始真正审视母亲为他定下的这门亲事,他没有见过朱安,可从一次次收到的家书中的字里行间,他意识到,与不愿意接受现代教育的朱安成婚注定会无疾而终。于是他写信给母亲,这门亲事,自己并非欢喜,还请朱安另觅良人。

对于儿子的请求,鲁老太太自然不会答应,在她眼里,朱安既烧得一手好菜,女红、家务等更不在话下,性子又绵软文静,实在是好儿媳的不二人选。

母亲态度坚决,鲁迅只好以学业为由推迟婚期。

02有名无实的婚姻

年复一年,在朱安的苦苦等待中,鲁老太太也没了耐心,她施计装病,将儿子从日本骗了回来。

听说母亲病倒,鲁迅忧心不已,他以最快的速度订了船票赶回绍兴老家,可到了才发现家里张灯结彩,一片喜庆,母亲谎称生病只是为了让自己回来成婚。

万般无奈之下,鲁迅只好依着母亲的吩咐迎娶朱安。

新婚之夜,鲁迅不曾和朱安说过一句话。在成婚后的第四天,鲁迅就匆匆离开绍兴,前往日本。

对此,朱安固然伤心,可“出嫁从夫”的固化思想不允许她抗争,她能做的,只有一次次的安慰自己,心想只要自己掏心掏肺的对大先生好,日子定会慢慢好起来的。

可朱安不知道的是,爱情是两情相悦,而婚姻,是势均力敌。只可惜,这两点,朱安从未想明白过,更何谈拥有?

此后,朱安在绍兴开始了和婆婆相依为命的生活,这样的日子,她一过就是十三年。

朱安和婆婆鲁瑞

年,朱安和婆婆一起住进了鲁迅在北京置办的房子。

此时的朱安满目欢喜,十三年的等待,终于换来了和丈夫的相聚,她怎能不欢喜?

尽管,丈夫从不吃自己烧的菜;尽管,丈夫将自己熬夜赶制的棉裤毫不犹豫的扔在了外面;尽管,丈夫和她每日的对话仍旧少的可怜……

这些,都不曾让朱安绝望,她心里始终想着:“大先生虽待我冷淡,可我只想好好服侍他,顺着他,将来总会好的。”

丈夫不吃自己做的菜,她就从丈夫每天的剩菜中判断他喜欢吃的菜;丈夫不喜欢和自己说话,那就照顾好他的生活,她事事迎合丈夫的喜好,期望着未来总会有一天丈夫会看到她的好。

却从未想过,她之于鲁迅,只是责任,无关情爱。

世事难料,在朱安日日的期待中,许广平的出现让她的幻想瞬间摔得粉碎。

年10月8日,鲁迅和许广平携手,同年,两人正式在上海同居。虽然鲁老太太对此进行了强烈的反对,可一心想要挣脱封建礼教束缚的鲁迅对此毫不在意,在他心里,和话不投机的朱安相比,有自主思想的许广平才是他此生认定的妻子。

年,鲁迅和许广平爱情的结晶周海婴降生。

鲁迅、许广平和儿子周海婴

得知此消息的朱安,心里既为丈夫有后而高兴,又为自己的爱而不得伤悲。

三个人的婚姻,注定有一个人多余。

对此,她不是没有抱怨过。在亲友的饭桌上,在婆婆的寿辰上,数落丈夫的不是,她以最直白的方式表明想要和丈夫安稳度日的决心,可在鲁迅的眼中,朱安的行为无疑是在挑衅。

沟通失败的结果就是,两人的关系越走越僵。

03卑微的“遗物”

年,鲁迅因病逝世。尽管一生都未能得到鲁迅的爱,可听闻此噩耗,朱安还是悲痛不已,她在家里为鲁迅设灵堂,仍旧以妻子的身份守灵,令人动容。

鲁老太太也因儿子的离世身体每况愈下。临终前,她特意叮嘱儿子周作人,朱安是周家的好儿媳,照顾自己多年,身后无子无女,自己走后,就将他每月给自己的生活费寄给朱安,保障她的基本生活。

周作人依鲁老太太遗言给朱安每月元的生活费,可朱安却觉得丈夫生前不曾要过周作人一分钱,那自己作为妻子,也不该接受这笔钱。

可当时国内经济一度奔溃,物价飞涨,仅凭她微博的积蓄根本不足以维持基本的生活,而朱安既不识字,又无旁的技艺傍身,想要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里养活自己,谈何容易?

万般无奈,朱安准备变卖鲁迅的遗物谋取生路。但此举遭到了鲁迅旧友的反对,更有甚者将此事登上报纸引导舆论。

晚年孤独清贫的朱安

面对鲁迅旧友的指责,一向性子温和的她发起了脾气,颤抖着声音说:“你们每个人都说这些是大先生的遗物,要保存,那我也是他的遗物,你们也来保存我呀!”

是何等的无奈,何等的辛酸,又是何等的卑微,让她将自己比作鲁迅的一件遗物?

张爱玲说:“喜欢一个人,会卑微到尘埃里,然后从尘埃中开出一朵花来。”可对于朱安来说,即便是在最后的尘埃里,她也未能见到属于自己的那朵花。

她后悔过吧,在她没有得到过来自鲁迅分毫回应的时候;在那场三个人的婚姻中变成多余之人的时候;在她晚年孤苦一人守着周家老宅的时候……

她应该也想过改变,可终究刻在骨子里的封建礼教让她在旧的世界里画地为牢,困住了她自己,也绑住了鲁迅。

在旧礼教与新世界的抉择中,鲁迅毅然决然选择了后者,鲁迅的所思所想,朱安不懂,她能做的只有紧紧跟着鲁迅的步伐,期待着那个背影在有朝一日可以回头看见她。

可是她的“三寸金莲”又怎么能跟得上鲁迅的大步伐?等她再次抬头的时候,蓦然发现丈夫身边已经有了并肩而行的许广平。而她,只是一件留在旧时代,被责任之名施舍的附属品。

鲁迅的一生从未爱过朱安,可在朱安的一生之中,只爱过鲁迅。

也是这份纯粹的爱以及她的善良支撑着她一步一步走过那段压抑的日子,她绝望过。

朱安谈鲁迅和自己

但最后,她还是释然了。

在去世前一天,她说:“周先生对我,并不算坏,我们之间没有过争吵,也各有各的人生,我想,我应该原谅他。”

这是她自嫁给鲁迅之后第一次称鲁迅为周先生,那个令她满心欢喜又满心失望的大先生,她放下了。

她做了28年父母眼中的大家闺秀;做了41年鲁老太太眼中的好儿媳;而真正做自己,只有短短一日。

04结语

年6月29日,朱安在孤独中离开了人世。正如新民报所报道的那样,她寂寞地活着,寂寞地死去,寂寞地世界里,少了像她这样寂寞地一个人。

《新民报》报道朱安死讯

她终究没能如愿葬在鲁迅的墓旁,即使是死去,她依旧陪在了鲁老太太的旁边,她没有儿女,没有墓碑,六十九年的人生被压成一抔黄土,被世间淡忘。

有人说,她醒悟的太迟太迟,留给自己的只剩一天的时间,可我看来,一天的时间换来全新的自己,这不是买卖,是值得。

最后的容颜

图源网络,若有侵权,请立即联系本账号予以删除。

本文系账号挽袖南山下原创,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gx/7323.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