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二九不敢伸手,三九四九冻破茬口,五九六九阳坡看柳,七九鸭子、八九雁,九九犁铧满地转。”这是我们西北农村总结的“九九歌”。
年代、年代的冬天显得格外寒冷,那是真正的寒冬腊月。手、脚、耳朵冻肿了,鼻涕哈喇子流出来了,西北风吹面而来,行人缩脖子弯腰,双手拢在袖筒里不愿伸出来。
我们小孩子可不怕冷,头上戴着暖帽,上身穿着裹脱子(棉袄),下身穿着棉裤,脚上穿着手工编织的羊毛袜子和暖窝窝(棉鞋),在冰天雪地里疯玩。
上学的时候,天不亮就起床了,家长早早把裹脱子和棉裤在热炕上焐热,我们钻出被窝就趁热穿上,全身暖洋洋的。再从炕洞里扒拉出烤熟的洋芋,揣进书包走向学校。
那时的寒假特别长,我们经常相约着一起放牧马、牛、羊、毛驴和骡子。穿上羊皮袄,有的带着烙饼子,有的带着炒熟的豌豆,有的带些洋芋,有的嗑麻子,再提个破茶缸做的微型烤手炉,吆喝着就出庄了。
牲口们在寻找干草,我们找个背风向阳的地方,或蹲、或坐、或躺,吃着干粮吹着牛,找些驴粪蛋、羊粪蛋点燃放在破茶缸里暖手。最拿手的好戏就是熥洋芋:在田埂边或者坡坡上挖一个像火塘一样的小窑洞,洞顶开口,洞门和顶门一样大,在顶门上面用护基(小土块)垒起像金字塔一样的形状,然后找来干柴放进洞内点燃,火苗伴随着浓烟从护基的缝隙中窜出,逐渐把小窑洞和护基烧红,这时把洋芋从金字塔顶灌下,把护基打落在小窑洞里,最后再把小窑洞踹塌,将洋芋全部埋入洞内,靠着密封在土里的高温,半个多时辰,洋芋就被焖熟了,挖出来焦皮嫩瓤,掰开后满脸喷香,百吃不厌。
下雪的午后,小伙伴们在雪地上摔跤、打缸(用石头片玩的游戏)、打沙包、跳绳、打垒,或者用筛子扣麻雀,用马尾巴上的长毛做成活扣套野鸽子,在河湾里追野兔,也许晚饭就是红烧兔肉加蒸馍。
无风的暖阳里,大人们一字排开在墙根下晒阳婆,娃娃们用小石子或杏核抓窝,用席子草杆杆挑签签,用纸片片打pia子,弹玻璃珠,用纸折伞写字猜东南西北,跳方,丢手帕,吃长面,滚铁环,老鹰抓小鸡,瞎子摸人,膝盖盘起来顶牛,骑在同伴肩膀上推马,捉迷藏,跳山羊。
玩饿了,各回各家,喝一碗糖水,吃焜锅子(锅盔),吃烫面饼子,吃油饼、油果子,吃馒头、马蹄子(一种蒸的长型花馍),把熟洋芋捣成泥、加盐、拌辣椒油,希么香(特别香)!
那时候睡觉都很早,光身子钻进热被窝,身子下面炕很烫,头顶冷风嗖嗖嗖,翻来覆去也一夜睡到天放亮。
作业稀少的假期,孩子们除了玩就是给家里干活。寒假里主要帮忙喂猪、喂牲口,捡点柴火拾点粪,生活倒是无忧无虑,自然淳朴。喝着窖水、吃着自种的粮食瓜果蔬菜,偶尔大肉伺候、羊肉解馋、鸡肉打牙祭,生活不失乐趣。
最大乐趣在春节。可以穿新衣、放鞭炮、走亲戚、大吃零食,也有几元压岁钱钱。
天气依然干冷,日子依旧在重复,可我们一直在创造着乐趣!
平凡的生活有情趣,普通的生活有亮点,日常的生活有惊喜,小小的日子稳稳的心。
曾经的童年,不被打扰的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