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父母的青春岁月

公益中科 http://pf.39.net/xwdt/171128/5882648.html
年冬天,父母在天安门广场

父亲生于年,母亲出生于年。

年,父亲初中毕业后回到村里,当时初中文化在村里就是高学历了,被安排在村小学当民办教师。

年,父亲和母亲结婚了。母亲有文化,但是她上学晚,怎么回事呢?当时姥姥家孩子多,母亲姊妹六个,开始没让母亲上学。后来,姥姥姥爷去济南看病,因为不认字找不到厕所,姥爷很受刺激,回来以后就让母亲上学了。所以说,母亲上初中时都十四五岁了。母亲很聪明,小学毕业考上了县城的中学――武城二中,当时全班就考上三个学生,只有她一个女生。可正逢年大饥荒,在学校里整天吃胡萝卜充饥。母亲受不了了,初中没毕业就跑回家,老师去家里叫她,她躲到庄稼地里不回家。姥爷说算了,不上就不上吧。从此母亲在家帮着大人料理家务,照顾弟妹。

年夏天,父母在我们家院子里

母亲嫁到我们村后,也当了民办教师。年,文化大革命开始了,全国兴起大串联。年冬天,父母和几个邻村的老师串联去了北京。母亲说他们去晚了,没赶上毛主席在天安门城楼上接见红卫兵。母亲说他们住在清华大学,清华大学里有个当时北京最高的楼。他们坐火车去的,母亲说有外地人是走着去的,举着红旗排着队,走了几十天才到,到了北京红旗都晒白了。

父母在北京大约住了半个月多,白天出去玩儿,晚上回清华大学住。天安门广场、故宫,都留下了他们的足迹。父亲说,在故宫,他们看到了一个雕塑展览《收租院》。这些雕塑,现在好像陈列在四川省大邑县安仁镇的刘氏庄园里。

母亲说,当时的清华大学,住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年轻人。因为去的时候是冬天,父亲他们都穿着肥大的棉袄棉裤,被外省人讥笑为:山东大棉裤来了。

这张黑白照片,是他们几个年轻的老师在天安门广场照的。他们手里都拿着“红宝书”,就是毛主席语录,目视前方。前排右二是母亲,母亲当时是瓜子脸,蛮清秀的嘛,后排左一是父亲。当时母亲21岁,父亲19岁。

年夏天,父母在德州中心广场

后来,姐姐哥哥相继出生,年底,我出生了。孩子太多了,母亲不当教师了,回家照顾孩子,去生产队干活儿。父亲坚持下来,当了几十年小学教师,为乡村的教育事业付出了半生心血。父亲课教的很好,说他的学生桃李满天下一点也不夸张,德州、山东、外省都有。前几年,医院的一个实习生,还是父亲当年的学生。90年代初,父亲转成了公办教师,当时我和姐姐哥哥都已经工作了。

弟弟大学毕业后,父亲也退休了。现在,操劳大半生的父母,在青岛给弟弟带孩子,含饴弄孙,乐在其中。

年夏天,父母和小侄子在青岛

我亲爱的父母,衷心祝福你们健康长寿,幸福平安!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219.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