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孩时代来临,多子女家庭如何教育他们提出

得白癜风去哪里治 http://www.xxzywj.com/

「本文来源:政协君」

最新出台的家庭教育促进法明确指出,父母应当树立正确的家庭教育理念,自觉学习家庭教育知识,掌握科学的家庭教育方法,提高家庭教育的能力。三孩时代来临,在多子女家庭中,父母应具备怎样的智慧才能给孩子们提供积极健康和谐的成长环境?

一个三孩爸爸的教育经

文/张华

我们家里有三个娃,而且是清一色的男孩。养育三个男孩是什么感受?这是很多人曾问过我的问题。也许,在很多人看来,三个男娃爸爸这个位置,不是谁都能胜任的。特别是我们“二拖仨”外出旅行的时候,更是要面对不少朋友惊讶的表情。

确实,从没有娃到一个娃,再从一个娃变为两个娃,再到面对三个娃,我也曾手足无措过。但是,随着孩子们的慢慢长大,我对“父亲”这个职业角色的体悟也更加深刻。

一娃时代: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力

10年前,随着第一个娃“小报”的出生,我正式开启新手爸爸的旅程。

回顾老大出生以来的这10年,我在引导他成长过程中,特别注重两个关键词:多元和专注。

专注自不必多言。小孩对他感兴趣的事情,天生会专注无比。而多元则指的是培养孩子的多元兴趣。首先从阅读开始,面要广、书要杂。我认为阅读是开阔孩子视野,建构世界观最简单有效的方法。之所以得出这个结论,和我的成长发展经历有关。我出生在河南的一个乡村,少年时代,尽管资源匮乏,但阅读给我打开了一个全新的世界。另外,高考时我树立了人生志向,要做记者,飞到天南海北去和优秀的人聊天,后来终如所愿。由于媒体的工作属性,让我在知识获取和思辨能力上持续积累而受益良多。所以在第一次做父亲时,从阅读开始,以好书为载体激发孩子的好奇心、求知欲与想象力,成为我家庭教育的主要内容之一。

我家里到处都是书,所以老大任何时候都会捧着一本书。他在二年级时,有一次老师让写一个寓言小故事。9岁的他创造了一个叫“疯狂兔”的IP。我让他闭上眼睛,引导他想象和“看见”,他很快创造了第一个故事《疯狂兔搬大树》,一口气写了将近字。没想到,后来他在我和他妈妈不知道的情形下,继续创作这个系列,写到第6集的时候,一集写了上万字,他同时还把故事陆续画成了漫画。他在一篇日记中写道,今后想成为像宫崎骏那样的动画电影导演和编剧。这件事给我触动非常大。我试图引导孩子从小多读杂书,开阔视野。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的融会贯通能力和专注的力量,远超我们的预期。他未来成不成为宫崎骏不重要,重要的是成为他自己,并且有内驱力与自信心。

如果说老大的出生让我深信,培养“T型少年”,是今天我们这一代父母的职责。这世界上有三种人才,I型、X型与T型:“I型”就是“有一技之长,但也只有一技之长”的人,能力不错,但瓶颈明显;“X型”是指掌握两门专业知识,且这些知识之间有明显交叉和结合点的人;“T型”是指面向未来的人才类型。而多元的通识阅读,是培养“T型”少年最便捷的法宝。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老大出生对我世界观启发的话,那便是培养孩子的终身学习力。

二娃时代:培养孩子的终身游戏力

老二佑佑的降临,也让我开启了“职业生涯”的新转变——我觉得做两个孩子的爸爸,责任重大,便开始系统思考如何将孩子培养成人。然后,我几乎没有任何仪式感地离开了媒体行业,创办了少年商学院,开启了儿童教育的职业生涯。

四口之家也算是一个正式的“团队”了。在养育老二和创办少年商学院伊始,我的世界观又开始发生新的变化。老二特别敦厚和善良。如果我们单独带他在外面,买了好吃的好玩的,他马上就会想,我得给哥哥和弟弟留点。他总是会设身处地为他人着想,人缘很好。所以,在引导两个孩子共同的成长过程中,“未来和能力”成为我们思考的关键词:我们到底应当把孩子培养成怎样的一个人?到底应当培养孩子哪些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

老二的出生,让我坚定地认为要让孩子赢在终点线上。这句话有以下三层含义:一是“终点线”,即以终为始,把培养孩子感知和追求幸福人生的能力当成目标;二是“赢”,赢谁?赢自己。赢什么?赢得知识的丰盈、能力的提升、人格的健全;三是“让孩子”,即及时牵手、适时放手,敢让孩子做自己。

我认为面向未来的核心竞争力中,其中一大能力就是领导力与团队合作力,譬如从做家务和共同制订家庭旅行计划等事情开始,在日常生活中培养孩子的领导力以及团队合作的能力;另外一个能力与品格则是善良与诚实。我认为,世界越险恶,越要和孩子公开讨论善恶,越要教孩子善良,但善良的前提是不冒犯别人,同时也不委屈自己。然而,这些大道理似乎谁都懂,如何把它变成有章可循、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行动计划?我的答案是——游戏化思维。即像升级打怪、闯关游戏一样,把我们希望教给孩子的方法论和价值观,潜移默化地传导给他们。

老二和老大相差不到两岁,和老三相差三岁,三兄弟在家里难免会起冲突,打架是常有的事。我们家解决冲突的原则之一是“兄友弟恭”,弟弟要尊敬哥哥,哥哥要爱护弟弟。在这种传统文化观念的基础上,再融入西方的一些教育理念。有的时候我也会加入他们的“战斗”,用游戏化的方式化解冲突。《游戏改变教育》的作者格雷格·托波说,那些采取游戏化教育的人投身此领域“并非因为他们有多么热爱游戏,而是由于他们热爱孩子,并且希望给他们更美好的东西”。所以,如果用一个词概括老二出生后对我世界观启发的话,那便是——终身游戏力。用游戏化的方式,激发孩子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内驱力与自信心。于孩子自身而言,他们更愿意迎难而上,可谓事半功倍;于为人父母的大人而言,也学会了情绪管理,不再那么焦虑了。想想看,如果学习是一场游戏,成长是一场游戏,人生是一场游戏,该多好玩。当然前提是:价值观要纯正。

三娃时代:培养孩子的终身幽默力

每个孩子都是上天给人的馈赠。老三出生时,我创业已经快三年,“左手家庭右手事业”的状态稍微稳当了一点,所以相比之前,已经从容了不少。而我当时年龄又临近35岁,正式进入中年的河流,所以世界观又开始发生了不同的变化。

老三的小名叫多多,哥哥们开玩笑称他为“加多宝”。如果同样用两个关键词概括,我们引导老三成长的内核则是“乐观”和“豁达”。而幽默感与故事力则是生了老三之后,在我们的家庭教育理念里,浓墨重彩的特点。

多多最好的三个朋友是神笔马良、司马光和花木兰。因为在他眼里,马良神秘能干,司马光果断有主见,花木兰既漂亮又勇敢。一次陪他读《神笔马良》时,我突发奇想:马良画什么,什么就能变成真的,但如果变出来的东西给人类带来了灾难,他该怎么办呢?于是我郑重其事地对只有两岁的老三说:“马良没有去过动物园,有一天他画了一只老虎,没想到老虎跑到了城市中央,周围的人都吓坏了,四处逃窜,马良大惊失色,但是无计可施。这个时候,当年他梦到的那个白胡子老爷爷的声音出现了:‘你找到一个叫多多的小朋友,他有办法。’马良迫不及待地找到了多多,多多对着老虎连喊三声:‘变,变,变!’老虎就消失了,重新回到了画里,马良如释重负。”老三听得如痴如醉。自那天起,他就有了两句口头禅:一句是“我的好朋友马良”,另一句是“我有办法”。也是自那天开始,我就开始了“新神笔马良”系列故事的即兴编写和演绎工作。一年下来,讲了50多集之后,在给这个故事大结局时,我借用了普瑞斯特在《致命魔术》中的桥段,大意是说:马良画画的技艺日益精湛,有一天他画了一个自己,一个看起来和他一模一样的马良出现了。听到这里,多多先是惊喜,然后又郁闷了,因为他分不清哪个才是他真正的朋友马良,所以他马上喊“变,变,变!”结果两个马良都被变了回去……

老舍先生说过:“所谓幽默,既不是呼号叫骂,看别人都不是东西,也不是顾影自怜,看自己如一活宝贝。”幽默,在我看来是在平时、不经意中运用了一些技巧或智慧,将想表达的意思与情绪用看似轻松的方式甩出来,引人发笑,同时给人启发。

幽默感是养育自信孩子最大的法宝。在我看来,引导、营造和培养孩子的幽默感,至少会产生以下4个方面的积极作用:第一,幽默感能充分调动孩子的想象力;第二,一起做幽默故事的编剧,这种“深度幽默”的能力,能激励孩子不断追求新知识,并且融会贯通新知识;第三,有幽默感的孩子心态永远乐观向上,而且会慢慢地学会控制自己的负面情绪;第四,幽默感是促进亲子沟通、升华亲子关系的绝好砝码。我们用幽默感作为家庭教育的一种理念,并不一定是因为我们本身就有幽默基因,而是因为我们非常喜欢孩子,非常希望孩子能全面认知这个世界,永远乐观自信,永远积极向上。人生或许不易,但幽默永不缺席。

养育孩子,是父母的一场自我修行。我们为孩子们提供成长的营养,他们何尝不是在给我们重生的机会。归纳起来,我认为,今天做父亲,最应该教给孩子的三样东西是:终身学习力、终身游戏力与终身幽默力。用再时髦一点的话来说——今天作为一个父亲,应当是一个家庭的“首席学习官(CLO)”“首席游戏官(CGO)”和“首席幽默官(CHO)”。

(作者系少年商学院创始人兼CEO)

让孩子在平等平常的家庭里自在长大

在外不论多忙多累,回到家看到这样一幕,心都融化了。作者供图

文/李芳妃

我是个从事教育行业16年、创业10年的80后,更是三个娃的妈妈。朋友经常拿来形容我的一句话是:帝都创业三娃妈,左手事业右手娃。

我们的家庭很“庞大”:一是家有3个娃,分别是10岁、5岁和1岁;二是祖孙三代7口人共同生活。这种家庭构成模式,让我在平时经常会遇到并思考多子女养育、工作与事业如何平衡等相关的问题。我的体悟是:不管家有几个娃,都要让孩子在平等的家庭环境里自在地长大。

多生娃,不是人生必选项

在要孩子这个话题上,我认为生娃并非人生必选项,多生娃更是如此。但是我特别喜欢孩子,所以大儿和二妞,是计划内生娃。大儿是我在30岁那年觉得已做足各种准备的基础上到来的;二妞是我们随着家庭事业的发展,夫妻双方达成共识的基础上到来的;三宝是个意外,她是在我临近40岁的人生关口上来报到的。所以,在“要”还是“不要”的艰难抉择中,我们选择了面对现实、承担责任。

回头看,这一路走来并不容易,但很值得。尤其是三宝在年大年初一出生后,新冠肺炎疫情便如火如荼地蔓延开来。导致我的美育机构也遭遇了长达9个月的关门停业,转线上授课。从去年到今天,一共经历了4次停业,这对我带来各种考验:要母乳喂养;要拓宽营收渠道;要面对其他各种压力的袭来……但今天看来,这些困难都不重要,因为人生就是这样步步升级打怪的过程,经受的挫折多一分,承受能力便也更多一分,特别真实。

所以要不要生娃,要不要多生娃,这些本不是问题。关键是我们是否真的心底简单无碍,是否构建出了属于自己的底层逻辑,是否时刻保持头脑清晰?如此,在任何选择面前,我们都不会消耗太多时间,很容易作出判断。基于生命成长和发展的事,有利于自己增长力量的事,我们勇敢承担即可。生命本就在承担中发展,在挑战中向前。

持平等平常心做个自在“躺赢妈”

孩子多了,平常心就不易得,平等心就不易守,尤其是对于一名职业女性而言,更是如此。所以,越是在家庭环境复杂的情况下,越要持一颗平等平常心。

以平常心对待孩子成长,需要一个前提:那就是父母是否真正相信孩子?是否相信每个生命都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生命体?是否相信只有走过的路,没有走错的路,每一步路都只是为了使得他们自己的生命更加有力、更加智慧而出现的?

除了平常心,还要有平等的心。在多子女家庭中谈平等,就像我们要把一锅饭均匀分给一群高矮胖瘦不同但都几天没吃饭的人一样,挺难的。这里也有一个基础逻辑:所谓的平等,并不是均分,而是因人、因情况而去行出的平衡道。基于平衡而行的平等,是真实鲜活的平等,而不是一刀切。

基于相信而立住的平常心,基于平衡而立住的平等心,在这样的双重加持下,父母心态不焦虑,无论面对什么情况,都能保持一个基本的自在态,父母便更容易“躺赢”——家庭少烦恼,亲子更和谐。

不言之教对孩子更重要

我是个说教很少的妈妈。除了一些必要的原则性教育,比如性教育、安全教育,我会认真地对孩子输出表达之外,我对孩子很少说理。加上我的工作中会涉及绘本创作和绘本阅读等内容,所以很多关于生命教育的部分,都通过讲故事看绘本画绘本的方式,自然地完成了。

我认为,家庭教育,更多的是靠父母的言行举止、举手投足,和四两拨千斤的点到为止,而不是没完没了地絮叨啰唆。因为家长说得越多,在孩子那里反而越无效。

很多人都说我们家的三个孩子,都很皮实,对环境的适应性很好,从不矫情和挑剔。这些都不是靠语言去传递的,而是让他们在真实的生活场域中经历体悟的。比如我们全家旅行,也偶尔会住比较高档的酒店,但大部分时间里,是住各地各异的民宿、快捷酒店,甚至也会住在当地盛情相邀的亲朋好友家。这样的经历,让他们可上可下,在哪里都能与环境共融,找到自己的位置和快乐。几乎在我们家,所有的事情都是这样自然发生的。在这种自然的生活态里,孩子们逐渐长成他们自己的样子。

当父母全然相信,每个生命的轨迹都是独一无二的,都要在自己独特的生命历程中感受、犯错、纠偏、继续向前,在任何境地中都能感受到自在愉悦的力量时,我们的生命都会共生共长。这里面没有牺牲,只有互相成就。

(作者系全国幼儿园教材编委、北京学前教育协会副会长、北京石景山区青联委员、小豆豆艺术馆创始人)

我经历的三孩年代

文/米丽宏

一个家庭,多个孩子可不只是多双筷子那么简单。孩子的性格、家里的资源、矛盾的解决都需要有一个系统的认识和调整;相应的,家庭教育方式也必然面临着一次革新。

我想起了我所经历的“多孩儿”年代。我出生在20世纪70年代。那时,家里有个三孩平平常常。孩子多了,便不那么金贵。大人下田或做家务,为了安全省事,就用一根绳子拴住孩子的小腰,将其绑在桌子腿儿上,在大人的忙碌间,孩儿在这方天地里仿佛爬着爬着就会站了,站着站着就会走了。对于这个巨大的转变的过程,大人仿佛也不咋惊喜,再正常不过的事儿嘛。

多孩儿家庭的气氛,永远是热火朝天的。吵吵闹闹、哭哭笑笑,一日不知要上演多少跌宕起伏的悲喜剧。懂事儿的,大带小;不懂事儿的,大欺小。拖拖拽拽,滚滚爬爬,忽然间孩子们就像小狗儿小猪儿一样地长大了。

龙生九子,各有不同。一母所生的孩儿也各有个性。有个顺口溜说:老大傻,老二尖,调皮捣蛋数老三。其实也不尽然。我们姊妹中,小我两岁的妹妹,比我能干,也比我乖巧;小我七岁的弟弟,说话缓缓的,做事稳稳的,皮实蔫巴。

夏天,娘带我和妹妹去玉米地里拔草。她吩咐我们在树荫下歇凉玩耍,我俩却非要跟着钻玉米地。于是,娘在田垄里匍匐着拔草,我们在娘身后捉虫儿掐花儿。闷热的玉米丛林中,我们汗流浃背,小脸被汗水涂抹得像只猫,我受不住热,商量着带妹妹去地头阴凉处。妹妹却说:我不我不!我要给娘扇风儿呢。她呼扇着一把破葵扇执著地跟在娘身后。娘夸说,姐也乖,妹也乖。妹妹认真地说:娘,你再生5个乖小妮儿吧。我们围着你,给你擦汗、打扇、挠痒痒……

不久弟弟降生,我和妹妹忽然间长大起来。7岁的我,便担起了为弟弟洗尿布的任务。记得那会正值冬天,我将弟弟的尿布拾掇到小荆篓里,拎一根棒槌,背上篓子就跑到小溪边了。到了溪边,我先用棒槌捅碎河冰,再蹲下来刷洗尿布。洗完,再“邦邦邦”地一通捶打。

婶婶大娘夸赞说:“呵,大丫能给弟弟洗尿布了!”我脸一扬:“能!我还会做疙瘩汤呢!”她们就都笑了。

弟弟渐渐大起来,娘做活儿时,就用她的围裙将弟弟固定在我背上。带子五花大绑绕过我胸前,穿过腋下,系于弟弟小屁股下,一个牢靠而结实的襁褓就做成了!我背着弟弟领着妹妹,竟也能轻松做游戏、过家家。有时,弟弟忽然兴起,鲤鱼打挺似的在我背上蹿跳几下,咯咯地笑,或哇哇地哭,或咿咿呀呀地说他的“婴语”。他还将小脸趴伏在我肩膀头儿上,没牙的小嘴儿啃啊啃,口水一绺绺儿,濡湿了我的衣服……

那时,每个家庭里的老大,都要看老二、带老三,甚至肩负抚养更多弟妹的任务。长姐赛娘,老嫂比母,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那年秋,爹娘忙着赶活儿,一直到月上中天了,还不见回转。刚学会走路的弟弟,已睡熟在我臂弯里,妹妹则依偎在我旁边,一个劲儿地问:姐,娘咋还不回?我饿了,我瞌睡,我怕黑。

唉,谁说不是呢。所以我才带他俩在月亮下等。家里黑洞洞的,谁知有没有藏着妖怪呢。我支棱着耳朵留意着远处的动静,每当下田归来的人从门前经过,我都会问:你们见我娘往回走了吗?

那晚,爹娘回来时,妹妹也偎着我睡着了。等弟弟能满地跑时,我和妹妹已能做更多的活儿了。我们去打猪草、拾柴、去离家不远的大井上抬水。弯弯曲曲的坊间小道上,经常歪歪斜斜移动着我们抬水的身影。我们共同抬着一桶水,水不时往外泼溅一些。慢慢走,一路歇两歇,换次肩,就到了家。有次,半途上妹妹毫无征兆地将扁担滑脱了,一桶水“咣”地一下,倾倒殆尽。我又气又急,上去就是一巴掌。妹妹嗷地一声,哭叫着跑走了。我收拾起水桶扁担,也蔫蔫地回家。进门后,娘正在安慰妹妹,妹妹指着我说:“姐姐打我——”娘说:“你打妹妹哪儿了?”我惶然,一急之下竟不知打了哪儿。妹妹指着左脸蛋说:“她打我脸!”娘说:“妹妹不听话,你可以打她;但是记住,不能打脸、打头……”

长姐长兄,在家里被赋予了半个家长的特权,甚至有惩戒的权利;但另一方面,我们似乎天性里就有谦让、包容、承担的因子。上山摘枣儿,最甜的,肯定是留给弟弟妹妹的;口袋里有一毛零花钱,想的是给弟弟妹妹买点啥。那年,学校搞勤工俭学——拾麦穗,拾够5斤以上,奖励一根冰糕。

我平生第一次将一根凉冰冰、甜丝丝的冰糕拿在手里,却舍不得舔一下。一出校门,就开始飞奔。穿大街,过小巷,气喘吁吁跑回家。一进大门,口里一连声儿喊的是弟弟、妹妹……三人坐在梨树荫下,你一口,我一口,将一根快化完的冰糕吃成了一顿盛宴。

小我7岁的弟弟,几乎被我当孩子一样惦记。那年我考到县城初中,弟弟不到5岁。每逢我离家,他都会被娘哄到一边,否则他攥紧我的手,大喊大叫不让上车。有次我周末回家,下车便看到穿黑粗布棉裤的弟弟,跟几个小孩儿正玩打仗。心有灵犀似的,他忽然扭头,看到我,有点怔,最终确认是我,颠颠跑过来,拉住我手,仰脸羞怯地说:姐姐……那时我走在城街上,见城里小孩儿坐在竹制童车上被推着走,总是感慨:我弟弟连个童车都没有……

如今,三十几年过去,像我家那样的“三孩儿”家庭又将出现。这对孩子们来说,肯定不是坏事,比起独生子女来,他们会因有兄弟姐妹的陪伴,增添许多成长的乐趣,个性也会多些包容和忍耐。而做父母的,一定要调整好家庭教育理念,对每个孩子因材施教,让孩子们之间拥有手足情深,共享美好。

(作者系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河北省临城县第三中学副校长)

原文刊登于年11月3日《人民政协报》第11版教育在线周刊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08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