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归晋之贾充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白癜风治好大概要多少钱 http://m.39.net/pf/a_4439825.html

自从进入司马昭时代,贾充屡屡出现在我们的讨论中,俨然成为除司马氏之外第二号人物。

图片来自百度

各位看官还记得吗,在淮南三叛之前,司马昭派贾充去巡边,和各战区军政首长聊聊。结果,贾充回来汇报,说诸葛诞必定会反叛。要司马昭发兵。

这场战争持续了将近一年,诸葛诞被打败了。贾充被晋封为宜阳乡侯,担任中护军。

我们前文多次讨论过,中护军这个职位在魏晋时代多么的重要。就是贾充担任中护军期间,当时的皇帝曹髦冲冠一怒为尊严,率领内宫近臣讨伐司马昭。是在贾充的怂恿下,愣头青成济才弑杀了曹髦。

事后,司马昭感念贾充的忠心,没有让他背锅。

灭蜀战争,钟会前面率军入蜀。后边,司马昭立刻派贾充都督关中、陇右诸军事,假节,到汉中驻守。假节,战时可诛杀中级以下官吏;持节得杀无官职的人;假节得杀犯军令者。

果然威慑住了钟会,使其不战自乱。

司马昭临终,告诉司马炎重用贾充。

司马炎继位晋王后,任命贾充为晋国卫将军、仪同三司、给事中,改封临颍侯。同年司马炎称帝,拜贾充车骑将军、散骑常侍、尚书仆射,封鲁郡公。

至此贾充在晋庭真的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达到了人生的顶峰。

但是我们单独拿出一章来专门讨论他,并不是因为他是司马篡魏的功臣,而是想说明,贾充既不是忠诚司马氏,更不是忠诚于曹魏,他的忠诚只献给自己。

贾充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

贾充出生在年,那是汉献帝建安二十二年。他父亲贾逵小的时候穷到什么程度呢,据记载贾逵冬天连棉裤也没有。有一次,他在大舅哥柳孚家借宿,天亮后只好穿着柳孚的裤子走了。

穷则思变,贾逵没有搞学术而是选择了去当兵。

当时黄巾起义,天下大乱,贾逵在军中并没有展示出多么出色的军事才能,反而发挥了非常卓越的行政能力。在大乱的时代,他所担任过行政长官的地方,都得到了在当时条件下最大的安定。治下的老百姓感念他的好,由是贾逵的口碑传天下。

虽然贾逵的行政能力很强,却从未进入过曹魏朝廷的中枢。作为曹魏的忠臣,他最大的官,只是做到豫州刺史,加建威将军。

贾充十一岁的时候,贾逵就死在了豫州任上,况且贾充还不是嫡子。所以除了父亲的名声,贾充真正能够继承的东西并不多。要想出人头地,贾充还是得靠自己努力。尤其是他成长的青少年时代,虽然三国鼎立战事不断,但战争都是局部,发生在边境。以洛阳为首都的京畿地区承平日久,留守在洛阳的官二代们各式花样作妖,我们前文说过的浮华案诸公子,还有后文将要一一列举的各位魏晋名士,都是在这个时期活跃在朝野。所以要想出头很不容易。何况贾充这么一个中层干部的二代呢。

按照九品中正制,贾充这个出身介于上品最低级和中品最高级之间。如果家族能给他积攒足够的财富,他勉强能冲进上品中级。遗憾的是,按照当时的选人标准,出身、财富、个人魅力,贾充都缺点儿。

也正因为贾充没有多少本钱可以挥霍,只能去做一些扎扎实实的事务性工作。但是在这个时期,这种工作恰恰是最被名士鄙夷的,上上品清流之士只谈玄学,中下品的下流胚子才做具体工作。

贾充也不想啊,可是他还不够资格和清流上品名士聊哲学啊。没办法,只能熬着,寻找机会。

很快有一个机会被贾充抓到了,名士李丰声望日隆,受到魏明帝曹叡的重视,进入尚书台,担任曹叡的大秘。而且李丰的儿子还被选中,娶了公主为妻,成为当朝驸马。

眼看李家蒸蒸日上,贾充求人做媒,娶了李丰的闺女李婉为妻,本指望靠着这个联姻能少奋斗几年。没成想好日子没过多久,李丰就犯了事,被司马师诛了三族。

好在法律规定出嫁的闺女不在三族之内。但是贾充却急于甩锅,和李婉离了婚,以此证明自己对司马氏的忠心。李婉被叛流放乐浪,也就是今天的丹东一带。

看了吗,精致的利己主义,谁都可以切割,谁都可以出卖。只看利之当为不当为,绝不会顾忌天理、人伦。

所以啊,贾充在司马师执政的时候并不被重视。只是由于表现积极,在大将军府谋到一个差事。

图片来自百度

真正让贾充得到发展的是淮南二叛。随司马师前往乐嘉城讨伐毌丘俭和文钦发动的叛乱。司马师病势严重,返回许昌,留贾充督诸军。战后司马师即因病逝世,司马昭在傅嘏的安排下回洛阳接掌权力,贾充留在许昌监诸军事。为司马昭顺利接班稳定住了局势。

司马昭有惊无险的接过政权,论功行赏,贾充被提升为大将军司马,转右长史——军委秘书长。

由于贾充做过许多具体工作,熟悉法律,熟悉会计核算,最近又显示出治军才能,所以司马昭派他去巡边。

贾充到了寿春对诸葛诞说:京城贤士都在议论,又到了禅让的时候了。您认为呢?

这个话明显是在挑事。司马昭让他巡边,只是试探各地方大员对于他接掌政权的态度,并没有授权让他鼓动这些封疆大吏支持篡魏。毕竟司马昭刚接手父兄的基业,即便有篡位之心,也不是时机。

所以这个试探只能是贾充自作主张,按照规矩,他越界了。

但是诸葛诞不明白这个微妙啊。贾充在司马集团并不红,而且他父亲是出名的忠臣。所以贾充抛出这个气球,是为谁在试探?

估计诸葛诞判断贾充为曹魏的成分更多一些。所以立刻严肃的说,“你可是贾逵的儿子!你家世代受曹魏的恩惠,怎可以辜负国家,欲将曹魏江山给别人?如果洛阳有难,我愿为国而死。”

其实,诸葛诞对于大魏未必真这么忠诚,要不然在淮南二叛的时候,他也不会那么义无反顾的打毌丘俭。他真正担心的是被削藩。在边区做封疆大吏,对朝廷只是象征性的服从,什么都是自己说了算。作为政治人物,权力才是核心资产。如果被削藩,回到洛阳,没有了权力,成了待宰的羔羊。夏侯玄愿意这么做,诸葛诞绝对不会。(请移步《三国归晋之司马师④为什么一定要致夏侯玄于死?》)

如果当时诸葛诞回答说他也支持禅让,贾充回去会怎么给司马昭汇报呢?这个事毕竟没有发生,咱也不好推测。反正诸葛诞的这个回答正中贾充下怀。于是他告诉司马昭说:“诸葛诞在扬州,早有威名,能得死士效力。等他达到规模,必然反叛。如今征讨还不用大打,若迟了必成大祸。”

其实,这时候诸葛诞刚被调到扬州不久,还真不好说已经很得淮南民心了。

但是这个报告戳到了司马昭最担心的,就是封疆大吏对他不是心服口服。于是下诏召诸葛诞入朝担任司空。

在诸葛诞看来,削藩终于削到他头上了。不反,政治生命就算是结束了,还有可能把生命也搭进去。举义旗放手一搏,成了,不妨做另一个司马懿;不成,投降东吴,至少保一家富贵。这么一掂量,那就反吧。

反也是削不反也是削,这么一掂量,诸葛诞还是反了

你看看,步步都是按着贾充的节点来的。如果你是司马昭,不是事后诸葛亮。那么会不会对贾充青眼有加?

由此,贾充进入人生的快车道。

所以战乱对于野心家是最好的助推剂。利己主义者不会考虑战乱给国家、社会、人民带来多大的灾难,他们考虑的只是把水搅浑以后能不能摸到那条最大的鱼?

但是当贾充真的到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时候,他却再也不想打仗了。

前文说过,司马炎登基后,西方关陇一带,鲜卑族的叛乱打得他寝食难安。换了几个将领,都没能打胜,反而助长了鲜卑人的嚣张。所以朝廷需要派一名有威望和智谋的重臣前去镇抚。

那么现在最重的臣,当然就是贾充了。于是司马炎任命贾充加都督秦凉二州诸军事,出镇长安。

可是贾充不想走啊。去边疆,打赢了也就这样了,没有晋升的空间了。打不赢,积攒了一辈子的老本都要赔进去了。作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国家需要从来不是选项,个人利益才是第一位的。

但是皇上下达了正式诏书,不走又不行。贾充就只好采取拖字诀,寻找各种借口能晚走一天是一天。好友荀勖及时的送上锦囊,让贾充安排人,向皇帝建议,给太子完婚。这个样,贾充就有理由留在洛阳不用出京了。

因为太子司马衷要娶的是贾充的闺女贾南风。

关于太子的婚事咱们先放一放,得须要专章讨论。这里先这么一说。反正贾充找到了理由,不用去边疆平叛了。

司马炎几次想发动灭吴之战,反对最力的就是贾充。基于的理由也是,他已经位极人臣,打赢了也没上升空间了,何必呢?

对于贾充的这种消极,司马炎看不出来吗,司马炎不生气吗?

生气啊,可是司马炎也没有多少办法啊。贾充到了这个位置上,在朝野已经编织成了一张网,树大根深,尾大不掉了。司马炎本身性格比较厚道,再加之名曰禅位其实僭越,心理上也有点肝颤啊。不能对有拥立之功的大臣开刀啊,只能笼络,优抚。一句话,天下是皇家和士族共同的天下。当皇帝的也不能太肆无忌惮。

何况贾充是从基层做起的,也确实具备政治能力。他主持制定的《泰始律》历史地位非常高,被称为中国历史上第一部儒家化的法典。对于司马炎的泰始新政,达到“太康之治”的小盛世,起到了非常关键作用。获得朝野一致的交口称赞。

所以,从行政方面,司马炎还真得依靠他。

贾充还有件事值得一说。西晋剿灭东吴后,东吴皇帝孙皜被押解到洛阳。晋武帝当然要把这件最大的战利品拿出来展览展览了。于是大宴群臣,让孙皜也参与。

孙皜以暴虐闻名。他制定了一套酷刑,“或剥人之面,或凿人之眼”。贾充想要打趣一下孙皜,便问:听说你在南方经常剥人面、凿人眼,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刑罚,怎么用啊?

孙皜也不含糊,得知问话的是贾充,回答说:做臣下的有敢弑君的,就可以用这样的刑罚。

本想打趣别人,却被人家反唇相讥抓住了自己的小辫子,贾充无言,讪讪而退。

图片来自网络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4047.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