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朵金花”的门球故事
作者陈绍炎
“五朵金花”,是上世纪五十年代一部颇受好评的电影。
海南省老体协一位领导以此优雅片名,送给常代表海南省农垦参加门球比赛的好几位退休大妈的美誉。
上篇
有一年,她们在参加三亚举行的全国门球野外争霸赛,场地,坑坑洼洼,草比球杆高,能见度差,有“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色。32个强队角逐,她们取得第8名。为什么生于斯,长于斯,适应热带雨林气候,不能进入前三名,林美霞说,差距在于得势不识势,不能正确认识自己。她们决心以新面貌出现场上。
有一次比赛,金花们争先恐地报名,可是人员不能超过规定的人数,用抓阉或石头剪头布的方法,但结构不能优化,后果难卜。用比过门、撞桩的淘汰法也不尽人意。掌背掌心都是肉,难于取舍,林美霞建议以农垦组成两支队伍的想法请示,后来上头“特事特办”。
这两支队伍各自了如指掌,场上是对手,场下是姐妹,短兵相接,火药味很浓,想不到这两队包揽了冠亚军,双捧奖杯。林美霞的获奖感言简洁、有力、感人,“精神比金牌重要。”
《读者杯》是全国门球品牌赛事,全国24个省、市、自治区支队伍云集,她们是首轮获得全胜的24支劲旅之一,想起几番拼搏,洪小丽发出了“打好门球是我们健身强体的一种生活方式,提升晚年生命质量的一份向往追求”和“来自不易”的感叹。
十多年来,她们自费到了四川、江苏、内蒙古等10多个天文地理不同的地方,大开眼界,收获满满,教练王亚志说,这些老奶奶看到天外有天,取长补短,最值得自豪、骄傲,也是笑到最后的秘诀之一,洪小丽说出了五朵金花“以昭君出塞的心态,用门球故事讲好我们新传奇”的共同心声。
年,以农垦老干中心科长方思琼领队,教练谭建平、队员林美霞,邹春莲、陈淑娟、吴春晓等,出征全国老体协在河南登封举行的门球系列赛。
这些海之南人北上中原大地河南比赛,面临着皮肤冻裂、手脚冻硬、嘴脸冻坏,饮食习惯等“水土不服”的难题。当地几位体肥力壮,脚腿粗大的老太太说,她们难旗开得胜。可这些老金花就是穿着棉袄棉裤、棉靴,戴着绒套、绒帽,心灵手巧地打好每一场球,获优胜奖和体育道德风尚奖。几位老肥婆富妈问,你们为啥有这好身材,邹春莲说,弘扬老一辈垦荒精神,在农垦这片土地上挖胶坑挖出来的。操着京音的几位老大爷盯着这些丰满中见苗条,苗条中见丰满,风韵依在的金花说,当候鸟去,跟她们打门球过好每一天。
说起道德风尚奖有一个小故事。邹春莲捡起垃圾的小镜头被组委会人员看到,闭幕式上得到广为宣扬,深度解读,这奖牌不是捡来的,是好习惯、好球风、好形象送来的,传递着体育的人文情怀、精神火炬、文明芳香。
年金秋十月,省老体协在海口港举办全省老同志门球大赛,林秀荣、李爱华、许兰妹、王宁等拿出“杀手锏”夺冠,向建党百年华诞献上厚礼,意义重大、影响深远,感到非常荣幸、自豪、骄傲。
下篇
金花们场上的雄风高艺让人奋进,场下的门球情结催人泪下。
退休后,柴、米、油、盐,带孙买菜等家务事,她们忙得团团转,还是把心放在打好门球这件事上,孙辈小上不了托儿所,就将小宝贝放在婴儿车推到球场轮流守护,有人戏说,不忘邓小平爷爷的话,体育从小抓起;商场优惠活动,她们往门球场跑,不去抢买降价的菜、鱼、果、衣等生活用品;疫情期间不能出门,她们在家拿着球杆摆弄比划,对着桌椅练习过门撞桩,自摆沙场唱“独角戏”。
打门球,林秀容走火入魔,早上5时把早餐做好,中午飯煮好,整个上午练球,憋着尿也练,有时午餐不是忘了,就是往后推,中午只睡约20分钟,又出现门球场上;刮风下雨,她不骂天地,只咒骂鬼天气,练到太阳落山才回家;牌友在手机中呼叫打麻将“三缺一”,她说:“国家以经济建设为中心,我以撞球柱为中心”。
邹春莲的家公在南平农场家中摔倒,造成粉碎性骨折。她把伤情捂住,让丈夫在柳州集中精力打好球,自己从海口赶回农场随医院。丈夫用赢球奖金买了一支多元的门球杆送给妻子。家公说,儿媳、儿子做得真好,都对,好暖心,好样的。
老金花,除了以夫为伴外,还以杆为伴,像爱护自己的孩子一样爱球杆。在通风透气,日晒雨淋不到的地方设球杆存放处,不准另用:编织杆衣、杆套,用山茶油擦拭杆身,比给自己抹口红,画眉宇,戴玉环,穿唐装、汉服、旗袍走丅型台,还细心、费心、耐心。有一位金花找不到球杆,打报警,她说,幸亏是做梦。
老金花们既是门球主角,又是家庭主角,儿女茁壮成长,大学毕业后,有的在北上广深创业,医院当白衣天使,有的在省档案舘肩负收集编研重任……
蔡元培先生说,完全人格,首在体育。
她们一位曾自称“半条命”的金花,爱上门球后,体弱病态荡然无存,女姓魅力,过目不忘,人称“女球神”。
她们有一条不成文的规定,少看些手机,保护好视力,发挥战斗力。
她们常说一句话:“战胜自己”。
她们共同说“郎平、朱婷,我们的最爱。”
她们抱杆说:“不忘记当初爱上门球是队魂”。
内心多强大,五朵金花多芬芳。
她们决心树起老年生活一面旗帜,以实际行动迎接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
年4月8日晨
作者简介:陈绍炎,出生在新加坡,成长在新中国,年入伍,从军二十载,后转业地方工作,现已退休。海南省作协会员、海南省诗词会员,作品刊登人民日报的《大地》、新华月报、人民文摘汇编的《创新与发展》、《中华诗词》,入选光明日报、《诗刊》杂志社、中华诗词学会的“百年华芳丹心向党”诗歌征集,出版散文随笔集《胶园心语》,与“西沙,可爱的家乡”词作者苏圻雄合著诗集《绿野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