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也是江苏人,生在徐州邳县,现嫁到盐城滨海。亲生经历的丧葬过程,觉得不能再简单了,所以打算用文字记录下来!
也就在前几日,老公的奶奶仙逝了。在过世的头一天晚上,我跟老公赶回了家。可是当时我们并不知道奶奶寿终将寝,只知道奶奶在生病中,已经躺在床上半年了。谁知道这次从外地赶回来,正好遇到了奶奶熬不过去的那几个时辰!
记得当时我跟老公是夜里十点一刻到家,家里人都没有睡,正在给奶奶穿一身白色的衬衣。
根据北方汉族丧葬文化,在弥留时刻,死者须穿上寿衣,贴身应该穿上白色的衬衣衬裤,再穿黑色的棉衣棉裤,最外面套上一件黑色的长袍。整套服装不能够有扣子,而且要全部用带子系紧,这样做是表示带子,就是后继有人的意思。
当时他们给奶奶穿的就是白色的衬衣衬裤,因为奶奶在生命的最后半年里,查出了肝癌。86岁的高龄,医生建议说没有治疗的价值了,于是家里人带着老人回家。人真的是说倒下就倒下了的。在还未查出这个肝癌之前,奶奶能吃、能喝、能睡,还能到处走来走去,就是因为右边肝区疼痛,去医院做了个检查,就被告知得了肝癌,而且医生还给了时间,说三个月差不多了!
可是医生失算了,回到家后,奶奶躺在床上,虽然每顿只能喝点稀粥,但仍然坚持了半年。直到那天晚上,奶奶不行了,在弥留之际,给奶奶穿上了寿衣和尿不湿。
奶奶穿好寿衣,就被抬到了一个木质板的床上,然后老人一动不动地躺在那里,留着即使趴在耳边,也可能听不到的低微喘息声。而奶奶的孩子,我的公公,二伯,三叔(奶奶的三个儿子)都在奶奶周围看着。坐等着送走老人。
这些场景,我看在眼里,难过在心头。人在弥留之际,家人无奈。只能坐在床前,等着老人没了最后的那一口气,这样的无奈,凄凉,悲哀,如果是我的至亲,我定是受不了的。(因为是老公的奶奶,所以感情不是太深,但当时的我,仍然忍不住内心哽咽,心头收得紧紧的。)
在中午十一点左右,奶奶终于断下了最后一口气,家人为了确定奶奶是否已经走了,还用一种食物在老人嘴里试探,用手在鼻子周围试探,用手抚摸身体皮肤试探。在确定老人已经走了之后,随后在老人的头顶带了一顶白色的,镶有一块红色布条的帽子。同一时间,奶奶的大儿媳,这才作声,嗷嚎大哭。
第一声哭丧开始。
随后,奶奶的儿子们便开始用手机联系亲朋好友,报丧开始了。随后准备丧花,联系办丧礼的那一帮奔丧乐队。裁剪白布,红布,给相关的亲人们带上身。
当天夜里,奶奶的儿子儿媳,是要在床边守灵的,一共守灵两晚。
第二天,陆续有亲友、邻居前来吊唁,奶奶的儿子们迎上前去,表示感谢,随后分发给前列吊唁的人一块白布条,系在身上!孙子辈以及其他的男子,只简单的系在右边的胳膊上即可。孙女,孙媳妇之类的,除了像女孩子斜跨包一样系一白色布条,还有系上一条红色的丧布。
到了晚上,奔丧的乐队响起,这时奶奶的子孙后代们,可以花点钱,让乐队带哭。
其实带哭也是一种传统的丧葬文化习俗。当事人也要在身边,很多当事人其实也都是哭得很伤心地,之所以借用乐队哭丧,可能还是文化问题,因为乐队哭丧的内容,用词,就好像是一篇感人肺腑,又非常接地气的感恩文章一样,句句肺腑之言。
紧接着,第二晚守灵开始!
到了第三天凌晨三天钟。蒸好长发(馒头),切成小块状,放在椅子上的一个盘子里。准时抬着奶奶的身体前往火葬场。
早晨6点左右,是将奶奶骨灰下葬的时间!带着一些简单的纸糊东西,亲朋好友站成一排,前往墓地下葬。在下葬的这一过程,奔丧乐队不停地吹着丧曲。每一位到场的亲友,好分别领到了一小把糖果。只是至今我还没有明白,发糖果的含义是什么?在经过一番下葬程序之后,每个人身上的白色布条和红色布条全部取下。
奶奶的儿子儿媳妇,用梳子梳了梳头,嫁出去的孙女,拿到了一把梳子。在返程的路上,大概距离墓地一千米的地方,就把这些白色布条全部扔到了一个桥的角落里,当然,到现在我也不清楚这是什么讲究,有何意义。
回到家后,每个人捡起之前板凳上的小块馒头吃了一口。
一共三天,其实也就两天多几个小时的时间,就这样把老人给送走了。
这次经历了滨海的丧葬习俗,让我颇有感慨。因为我的记忆力还清楚得记得邳州,我自己老家的丧葬习俗,不光时间比滨海的丧葬习俗要长,就连这一系列的吊唁流程,下葬流程,都要比滨海多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