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冬天,天气会变得异常寒冷。现在我们可以开空调,开取暖器,开暖气片,实在不济还可以生火点炉子取暖。即使非得出门,也是羽绒服、冲锋衣裹得严严实实,室内室外基本上都不会担心被冻着。
但我们小时候不行,空调是没有的。取暖器、暖气片也没有,生炉子费煤,偶尔烧烧,也是煮饭烧水的时候用用,是不敢用来取暖的。也有烧火盆、着炉子的。小的陶盆,从灶膛挖一点烫火块装在里面,用热的草木灰盖住,手脚可以在上面烘烤取暖。富裕的人家用的是铜炉子,黄铜制成的,跟电饭煲的形状差不多,底下铺上点稻糠衬底,加上火块,盖上草木灰。再盖上满是圆孔的盖子,烘手烘脚,用以御寒。
¥15先锋(Singfun)取暖器电暖器电暖气电暖风速热家用暖风机DNF-N3京东月销量1万好评率98%无理由退换京东配送旗舰店¥59.9购买老百姓在生活中还发明了一些防寒取暖的土办法,譬如把砖块放在灶膛,煮饭的时候烧热,在水里浸一下后,用棉布包裹住,放在小孩的脚下取暖。但很危险,我的一只脚就是这样烫伤的。还有用打吊水的玻璃瓶,灌上热水,用毛巾包住作为取暖器。
那时候,穿的衣服也单薄,条件好的有衬衣衬裤,条件一般的就是短裤外面,直接套卫生裤、卫生褂,再外面就是一件棉袄,下面一件棉裤。再困难一点的就是棉袄、棉裤直接贴肉穿,俗称“滑筒子”。所谓卫生裤卫生褂与现在的卫衣差不多,里面拉绒的那种,没有卫衣暖和,也没有卫衣美观。但一套卫生衣在那时已经算是奢侈品了,也不是每户人家都能买得起的。
那时的天气,感觉比现在还要冷。说
气候变暖,我是有切身体会的。记得小时候,有一年冬天,最冷的气温是零下11.5°。河里的冰都冻成了灰白色,上面是可以走人的,不仅小孩可以走,大人也能走。
天气这么冷,我们是怎样抗寒取暖的呢?
玩游戏,靠自身运动生产热量。来去上学的路上,边跑边走。没有人接送,也没有自行车之类的交通工具。全靠两条腿,走跑结合,三四公里远,不大功夫热量就来了,有时候也推着铁环跑。所以上学路上,无论寒风,还是雨雪,没觉得冷。到了学校,或放学回家。斗鸡、瑟姜头(抽陀螺)是玩得最多,也是最快获得暖意的,但费食,容易肚子饿。所以不敢多玩。
还有就是挤暖。几个十几个小孩子,基本都是男孩子,沿着土墙排成一排,由两边往中间猛挤。被挤出队伍的排到队尾继续往中间挤。为什么选泥墙呢?土软,不容易磨破衣服,也不会擦伤皮肤。课间玩个十分钟,基本可以抵挡一节课。所以老师也支持我们玩。
女生玩得多的是踢毽子和跳绳。这两项运动都需要一定的技术,男孩子大多玩不来。即使玩,技术水平也没法跟女同学比。当然男生中也不乏踢毽子和跳绳的高手,只是数量很少罢了。
小时候寒冷,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吃不饱,经常饿着肚子。现在跟小朋友讲“饥寒交迫”,都不懂,我们这一代人是能够体会的。
单是寒冷也就算了,天冷还得干活。早上上学前,到地里捡拾一篮子棉花壳是铁任务。越是冷,下霜的时候最好捡拾。不下霜的时候,掉在地里的棉壳与泥土颜色差不多,不容易看出来。下过霜以后,棉花壳就会裹上一层霜,一眼就可以看出来。最难受的不是捡拾棉壳时的冷,而是回到家之后,手指由冷转热时的胀、痒、痛,那是一种深入骨髓的痒痛,挠不着,受不了。一冬过去,手脚、两腮全被冻伤生满冻疮。所幸没有拉下疤痕之类的。
现在条件好了,没有了冻馁之忧。回顾过去的抗寒保暖生活,到也觉得乐趣多多。在那时那地,其实也没觉得多么艰苦。只是觉得现在的生活实在是太好了,现在的孩子们实在是太幸福了。
#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