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年代的北京人怎么过冬天说说我的儿时记

石学敏丹芪偏瘫胶囊 http://m.39.net/pf/a_4336240.html

80年代的北京人怎么过冬天?说说我的儿时记忆

北京今年的冬天是真冷,听着窗外嗷嗷呼啸的西北风,坐在阳台晒着冬日暖阳围炉煮茶,倒是想起了小时候的曾经过往。

时间倒回80年代的北京,在那个没有外卖,没有反季蔬菜,出门没有私家车的时代,人们是怎么熬过这干冷的冬天?

属于80年代北京冬天的味觉记忆

还记得每年差不对穿上小棉袄的时候,总是伴随着一种甜的味觉记忆,那份甜是咱老北京的糖葫芦给的。记忆中的糖葫芦也并没有现在什么草莓、青提等等那些花里胡哨,无非就是山里红、山药这些传统的样式。红红的糖葫芦被扎在干草绑成的圆柱体上,每次我都要挑头上糖拉的最长的那只,第一口先把那又甜又脆的糖咬下来。现在的糖葫芦,已经很少能吃到那种头上有长长的糖的了,未免少了些吃糖葫芦的仪式感。

除了糖葫芦的甜,80年代冬天北京人的舌尖上,当然还少不了大白菜的味道。80年代的北京还没有什么反季节蔬菜。一到冬天,楼道里,四合院的过道里,都堆满了冬储大白菜。从有记忆开始,我们家一直住在大院里那种5层的红砖楼的一楼,带个小院。每年快入冬舅舅们就会在小院里挖上一个菜窖用来存储冬天的白菜、土豆、萝卜。

菜窖向下能有3层台阶的深度,挖好后表面盖上木板和厚棉被,人只能猫着腰进去拿菜,这菜窖也就承载了全家人一冬天的蔬菜。我相信每个像我一样的80后北京或者说北方孩子,都是做白菜吃白菜的一把好手,你是么?

你可能想说为什么你的80年代北京冬天味觉记忆没有烤鸭、没有炸酱面也没有涮锅子?实实在在的说一句,姆们冬天一般不吃炸酱面,那玩意儿通常是夏天才吃,冬天的面条卤子是属于打卤面、茄子汆儿的,至于烤鸭,私营饭点开放之前,普通老百姓不是婚丧嫁娶一般也不很少下馆子,涮锅子也是同样道理。

属于80年代的身体记忆

80年代没有网购,北京也没有现在的这么多商场,每年过年前,爷爷奶奶会带我去趟王府井百货大楼买一身过年的新衣服。身上穿的毛衣毛裤是妈妈每天下班一边看电视一边指出来的“温暖牌”,过冬的棉袄棉裤是姥姥一阵一线缝出来。

80年代北京人的出行半径远没有现在这么大。在那个没有私家车的年代,大人的自行车就是我的专属座驾。但冬天真的挺受罪。男车大梁上,女车后座上,都有属于我的小座位。

我们家那时候住在清华大学里面,我独自出门的最大半径就止步于清华的四面围墙。周末爷爷会带坐上路公共汽车去动物园,带上个馒头,在水禽湖边喂鸭子是我最喜欢的项目。哦当然还有陶然亭的大雪山想必也是每个北京孩子的童年回忆吧。

““窖藏88岁月弥香——我与光阴的故事,感谢贵州习酒发起的本次活动,让我有机会为大家分享我80年代的故事...”

80年代,那属于我儿时记忆中最美好的年代,。那个虽然不富裕但新时代即将开启的朝气蓬勃的年代。

#窖藏88岁月弥香#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z/2972.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