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形象,说说魏晋士

中科医院专家微信 http://pf.39.net/bdfyy/bdflx/150217/4580330.html

刘义庆《世说新语》是记载魏晋时期名士逸闻轶事的一部经典著作,全书共多个小故事,被鲁迅誉为“一部名士的教科书”。

在《世说新语》中,关于儿童的故事很多,在我国文学史上第一次大量记录了儿童,作者在字里行间透露出对他们的赞美之情。

透过这些栩栩如生的儿童形象,便可以窥见魏晋时期士人的家庭教育观,对我们如何教育子女有着很好的启发作用。

古代玩耍的儿童

一、《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形象

魏晋时期是中国思想史上一个极富热情与智慧的时代。魏晋士人崇尚清谈,清谈参与者需要有渊博的学识,很好的思辨能力,出众的口才。

从《世说新语》中可以看出,儿童在这种社会环境的熏陶下,也呈现出于其他朝代十分不同的精神风貌,他们具有鲜活的个性,让人刮目相看。

言谈机智,才思敏捷

《世说新语》中的儿童,大多具有言谈机智、才思敏捷的特点。他们或者对事物有着独立的思考,通过自己的观察与分析,提出很好的见解;或者有着较高的情商,能从容地化解人际交往中的尴尬局面,显示了高超的智慧。

比如,王戎七岁时,就能通过分析,知道路边的李子不好吃;晋明帝司马绍小时候,就能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长安”与“日”的远近问题;韩康伯小时候家贫,冬天也只穿一件短袄,巧妙地运用“火在熨斗中,熨斗柄也会发热”,说服了母亲不用给他做棉裤;下雪天,谢安主动和侄子们讨论诗文,问孩子们白雪像什么东西,一个男孩说像空中撒盐,另一个女孩说,像柳絮飞舞,她就是才女谢道韫。

王戎不摘路边李

自信乐观,气度不凡

魏晋时期是一个个体价值高扬的年代,名士们恣肆旷达、自信乐观的精神风貌,也体现在了儿童的身上。这些儿童面对成人时,能够侃侃而谈;在遇到不利局面时,能够沉着应对。

谢仁祖八岁的时候,随父亲送别客人,客人们称赞他是颜回,他回答说:“在座的人又没有孔子,怎么能识别颜回呢?”

何晏自幼聪慧,曹操想认他做儿子,七岁的何晏便在地上画了一个框站到里面说:“这是何家的房子。”曹操听说后便将他送回了家。

才女谢道韫咏雪

二、魏晋士人家教观的启示

《世说新语》中描述的士族儿童,为什么具有如此鲜活的个性特点呢?

笔者认为,一方面,有魏晋时期自由开放的学术环境的影响;另一方面,也有民主的家庭教育的因素。

由于魏晋时期打破了几百年来“独尊儒术”的传统,使得官学日益衰落,家学成为了主流的教育模式,不论是在职的官员,还是隐居的士人都有着开办家学的记载。这种教育方式与家庭教育融合在一起,显示出个性化、灵活自由的特点。

可以发现,魏晋士人的家庭教育观与当代家庭教育中倡导的很多理念不谋而合,对我们如何开展家庭教育有着启发作用。

1.培养好家风:身教与言传并重

身教是指通过自身的良好榜样,起到示范作用,让孩子通过榜样,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影响,主动地去学习,以达到“上行下效”的效果。

魏晋时期崇尚老庄哲学,老子“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的思想,在家庭教育中得到了很大的体现。

比如《世说新语》中记载:

谢公夫人教儿,问太傅:“那得初不见君教儿?”答曰:“我常自教儿。”

谢安的夫人问谢安为何不见他教育孩子,谢安回答说他以自身的言行来教育孩子。谢安的无言之教,“润物细无声”地感染着孩子。

《世说新语》中有不少“言传身教”的事例。

比如,陈元方11岁的时候,去拜会袁绍。袁绍询问为什么他的父亲在太丘做官时受到人们的尊重,陈元方回答说,他的父亲在太丘时,对强者使用德行,对弱者使用仁慈。袁绍又问他,不知是你的父亲学我,还是我学你的父亲?陈元方便说,周公并没有学孔子,孔子也没有学周公,没有可比性。

小小年纪,就能如此沉着地应对袁绍的提问,不卑不亢,与其父亲的一言一行都是密不可分的。

家是开展教育的第一场所,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父母一言一行,都会深深地烙在孩子的脑海中,影响着孩子的言行。

托尔斯泰说:“教育孩子的实质在于教育自己,而自我教育则是父母影响孩子最有力的方法。”

但是,很多父母并不注意学习提高自己,而喜欢采取讲道理、灌输式的教育方式,结果事倍功半,甚至适得其反,让孩子反感。

比如有的家长要求孩子锻炼身体,自己却从不锻炼,回家就躺在沙发看手机;有的家长要求孩子努力学习,自己却从不学习新知识,闲暇时间就煲剧、打麻将;还有的家长,自己对待老人的态度很恶劣,却总希望子女对他们孝顺。

好家风:身教的作用

2.尊重教育:尊重孩子的人格,与孩子展开平等的对话

在中国的封建社会里,父母一般将孩子当做自己的附属品,漠视孩子的个性与尊严。

而魏晋时期有着很大的不同。这是一个尊重个性的时代,这个时期的士人,大都具有性情率真的特点,表现在家庭教育上,就是对孩子个性的尊重,对孩子更加包容,能够平等地与孩子展开对话。

比如《世说新语》中的一则故事:

刘尹至王长史许清言,时苟子年十三,倚床边听。既去,问父曰:“刘尹语何如尊?”长史曰:“韶音令辞不如我,往辄破的胜我。”

刘尹与王濛在一起清谈,13岁的苟子询问父亲王濛,他们谁的清谈更好。王濛回答说:“音韵词令的美妙,他不如我;说理深刻透彻,我不如他。”

王濛认真回答了儿子的问题,并诚恳地道出了自己的不足。这种与子女的平等对话,就是放在今天来看,也是不多见的。

鲁迅在批评中国封建社会的家庭教育时说:“小的时候,不把他当人,大了以后,也做不了人。”

只有魏晋时期,似乎是一个例外。魏晋士人在批评教育孩子的时候,也十分注重保护孩子的自尊心。家长对待孩子的不同意见时,不会粗暴打压,而是采取平等沟通的方式,展开对话式教育,这样在无形中培养了孩子的自信。

所以,难怪鲁迅会十分赞赏《世说新语》,也可能是看到了其中闪耀的家教智慧吧!

著名儿童教育家蒙台梭利说:“孩子成长的最大障碍就是成人的权威与骄傲。”

尊重孩子,就一定要保护他们的自尊心。很多父母对自己的自尊心十分敏感,当孩子伤害了自己的尊严时,往往怒不可遏,然而却漠视孩子的自尊心。

一些家长常常认为:“小孩子,哪有什么自尊心。”其实不然,孩子和成人一样,有着强烈的自尊。当孩子拥有了自尊后,他们才会有心灵的自由,才会懂得怎样去尊重别人。

这样的孩子,面对权威不会胆怯,面对弱小不会狂傲。

这样的孩子,性格中充满了阳光、乐观、自信,他们会享受平等人格带来的快乐,勇敢地做真实的自我,

平等对话,尊重孩子的人格

3.赏识教育:保护孩子的求知欲,鼓励他们大胆探索

儿童天性好奇,有着强烈的求知欲。培根曾经说:“好奇心是幼儿智慧的嫩芽。”

通过《世说新语》可见,魏晋的士人十分注重保护孩子的求知欲,对孩子的想法、审美、理想都表示出了强烈的赞美。

司空顾和与时贤清谈的时候,顾和两个七岁的孙子与外孙在床榻边玩游戏,后来两个孩子在睡觉前说出了他们谈话的内容,并且一句话都没有漏掉,顾和听见后,并没有责备,而是说:“想不到我们家里又出了两个人才!”

卫玠想岳父乐广问梦的成因,后来生病了,乐广特意坐车去给他解析梦,当卫玠的病有了起色后,乐广说:“这孩子心里一定不会得无法医治的病!”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想象力是一个孩子最重要的能力,但是,由于家庭教育不当,很多孩子的想象力被扼杀在摇篮里。

孩子总是各种奇奇怪怪的问题,很多家长无法解答,要么觉得孩子很烦人,要么觉得孩子没必要知道那些事情,采用打压、反驳、敷衍、欺瞒的方法,将孩子的求知之门堵上,以为这就万事大吉了。

实际上,这是对孩子的不负责任。殊不知,家长的一句话,可能就轻而易举地毁掉一个天才。

可能家长并不知道问题的答案,但孩子能够提出问题,本身就是值得赞赏的。家长如果能鼓励孩子大胆提问,对他们提出的问题正确引导。那么,孩子就会将这种探索精神延续下去,对其思维能力有着莫大的帮助。

耐心回答孩子的问题,保护他们的求知欲

结语

从《世说新语》可以看出,魏晋时期的士人,以身作则,理解儿童,尊重儿童,为他们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精神土壤,培养了他们健全的人格。在这种家庭教育观的影响下,魏晋士族中出现了一大批具有深刻智慧和独立思想的名士,流芳千古。

当今社会竞争激烈,科学技术日新月异,具有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人才,才会在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世说新语》中折射出的魏晋士人的家教观,无疑给了我们家长很好的启发。




转载请注明:http://www.180woai.com/afhzp/7264.html


冀ICP备2021022604号-10

当前时间: